“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移是一场自我革命

10.02.2015  14:27

  2月6日,市财政局提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关于兰州市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全市及市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今年,兰州市财政预算报告上增幅最大的支出,就是民生保障类支出。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专项支出30561万元,比上年初增长58.1%;医疗卫生支出38106万元,比上年初增长37.67%;教育方面专项支出98537万元,比上年初增长15.16%。市财政局局长张鹏举表示,这是“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逐渐转移的佐证。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是一种典型的“发展型政府”,扮演的是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与之相匹配,地方财政也是典型的“建设财政”,从政策目标到支出安排都是围绕经济建设来做文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政府模式也逐渐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良后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财政资金没有充分投入到民生改善方面。这样的后果是,GDP不断攀升,城市经营越来越市场化,“欣欣向荣”的背后是土地财政让许多人住不起房子,医疗市场化导致很多人看不起病,教育的产业化极大增加了普通群众的教育成本……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这是老百姓的共同追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事关千家万户,打破资源配置不公,更多体现公平性和均衡化,这是百姓的强烈呼声,也是广大民众的期盼。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应及时将“建设财政”提升为“民生财政”。否则,便背离了我们所有改革的目的。

  “建设财政”迈向“民生财政”,彰显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同时,“建设财政”迈向“民生财政”,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关键的一条就是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该政府负责的要坚决到位,该市场发展的、调节的,就不能再由政府来干预,这其中,“民生财政”就是向公共财政本质的回归。这种回归实质上的表现就是行政体制改革,就是依法行政,就是法治政府。从这个角度看,“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转移,正是一场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