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美丽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访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廷俊

05.07.2022  20:03

  近年来,在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同时,陇南康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对如何结合实际推进乡村振兴作了一些艰辛探索。

  记者专访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廷俊,李廷俊就康县的工作实践,讲述了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康县的生动写照。“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柴草满地堆”,烂房多、垃圾多、光棍多、地方病多。李廷俊说,农村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低,农村留不住人,成为当时康县最突出的矛盾和最大的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三农”工作是县一级的工作重点。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首先要留住人,留住人关键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创造产业发展的条件。基于这样的认识,康县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原则,下决心建设美丽乡村。

  李廷俊讲述,在谋划建设之初,首先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康县坚定地作出了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协调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

  围绕这一思路,康县不断推动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打造不要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循序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好路子,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同。

  美丽乡村建设伊始,康县坚持既给当地农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又为发展旅游产业创建景区,着眼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确定了“把全县建成一个不要门票的美丽乡村大景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目标,开启了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乡村旅游的富民兴县工程。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连着一年建。现如今从高速公路出口望子关一进入康县,豁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青青翠竹迎宾客、美丽村庄映眼帘”的欣欣向荣景象。

  从高速入境第一个长坝镇花桥村就是康县乡村旅游的接待大厅。房车营地、温泉酒店、国际论坛会址、重庆绿投民宿村,从这里向康南、康中、康北,条条旅游线路任你走、任你游。

  李廷俊介绍,目前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县域内1300公里国、省、县、乡道,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坚持用了5年时间全部绿化美化景观化,全县形成了旅游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机勃勃新气象。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解决了村上单凭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基础设施这一根本问题,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拉动了农村投资、激活了农村消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农村发展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创造了条件,从根本上实现了安居乐业、脱贫致富。

  环境的改善,让群众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提振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内生动力极大调动,文明习惯逐步养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实践证明,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了推进农村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抓住了康县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带来了全县的深刻变化。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的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国之大者”,是看得见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有效的抓手和载体。

  李廷俊说:“在强县域的方向下,康县正朝着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附: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廷俊发言全文

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廷俊

(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期,按照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安排,能有机会与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交流工作中的一些认识体会,我感到十分荣幸。参加富民兴陇主体班的都是全省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事关甘肃未来的发展,如果今天我的介绍能对大家有一些借鉴,我将十分欣慰。下面,结合过去在康县工作的实践,以《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为题,向同志们汇报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与体会。

  我长期在县乡工作,特别有幸的是恰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从宕昌县县长调任康县县委书记。十年多来,立足康县实际和发展需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作了一些创新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办法,也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在,全县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有2镇和20个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1镇被国家文旅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县域内1300公里国、省、县、乡道,按照全域绿净美的标准全部进行绿化、美化、景观化,把公路建成公园,推动全县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到打造不要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循序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深度贫困地区全域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走出了一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好路子。

  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同志们作以汇报交流。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因为乡村振兴事关城乡协调发展,关乎国家的稳定安全,关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质量和成色。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乡村建设是一个全球关注的大问题,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抓好抓实农村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放眼世界,20世纪初的美国、英国、法国,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韩国、德国、瑞士和前苏联,都针对城镇化、工业化之后城市与农村产生的矛盾,政府扶持乡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奖补农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一村一品,提升优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双赢。

  从中国基层治理的过程来看,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根和本是农耕文明。中国历史上经历的24个朝代兴衰史,没有跳出“农村安则天下安,农民穷、农村乱则揭竿而起”的规律。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救民,建立新中国的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探索让城里干部职工、学生上山下乡建设新农村的办法。

  从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来看,美丽乡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用了4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年的发展之路,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为此,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立足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初心使命,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甘肃是从2004年开始安排各市州抓新农村建设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偏远落后的康县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想渐次统一、思路不断完善的过程。

  康县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属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642个自然村,5万多农户22万人80%以上分散居住在高半山、峡谷河道及林缘地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康县的真实写照,虽然全境山清水秀,但历史上农耕文明比较粗放,一些地方还比较传统原始,群众住房高大黑空,有的地方居住环境阴暗潮湿、人畜混居,直接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屋旁臭水沟、垃圾柴草满地堆”,烂房多、垃圾多、光棍多、地方病多,这种环境与外面世界的强烈反差,使村里年轻人多有走心、无守心,认为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就是外出务工,对村上的建设心中无指望,没有多少信心。

  农村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效益低,农村留不住人,成为当时康县工作最突出的矛盾和最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改变农村面貌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切感受和丰富的地县工作经历,让总书记对“三农”工作有着异乎常人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对精准脱贫、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要求。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强调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要保护好古村落。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将来即使城镇化目标实现了,全国仍将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一定要建设好农村这个大后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不断深化“三农”工作认识,深切感到: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首先要留住人,留住人关键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农村安居乐业的条件,创造产业发展的条件。了解农村的同志都知道,农村群众祖祖辈辈最大的盼头就是建座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希望自己生活的村庄能够出行便利、生产销售农副产品有交通运输的条件、住房安全宽敞、环境优美、上学就医购物方便,这既是老百姓的理想也是梦想。建设美丽乡村就是环境革命,是辩证施策、共建共享、解决农村矛盾、实现群众愿望的最有效途径,是最精准的看得见、能见效的脱贫措施和乡村振兴措施,是让贫困户高兴、非贫困户满意的民心工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坚持“生态为基、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党建为先”的原则,下决心建设美丽乡村。在谋划之初,首先广泛开展了调查研究,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在调研中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态度明确、愿望迫切,但同时也有一些思想保守、眼界不开的县乡干部认为建设美丽乡村没有那个能力,想得好、落实不了,有的认为康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非常繁重,建设美丽乡村会影响脱贫攻坚成效;有的认为康县财力弱,面对量大面宽、脏乱差的农村,面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习惯习俗,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没有财力支撑,不可能也不现实。面对这些怀疑、顾虑,县委审时度势、果断决定,先从开阔干部眼界、解放思想、增长见识,参观考察先进典型开始,我们分期分批组织县乡村社各级干部和离退休干部到浙江、贵州、重庆、陕西等地参观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省内外各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成功经验,找差距、谋思路、寻方向,统一全县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坚定地作出了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协调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

  围绕这一思路,在历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推进过程中得到了省市领导和各级组织、各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指导支持,201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学习推广康县经验,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决定》;2014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康县召开了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2020年12月省政府、国家农业农村部、法国美丽乡村联盟在康县举办了“一带一路”32个国家和全国各省参加的美丽乡村论坛,康县美丽乡村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2021年1月省委研究室、省委党校、省农业农村厅在康县调研总结,以《久久为功磨一剑,美丽乡村绽新颜》为题,对“康县模式”在全省印发推广,国家乡村振兴局也在全国转发推广。

  思路决定出路。康县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发展大势,符合农村群众的迫切意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实施“四强”行动作为主要抓手,特别是强县域行动明确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和环境千载难逢,全省各地必将结合实际,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形成新思路、创出新模式、取得新成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从美丽乡村建设一开始,我们就坚持既给当地农村群众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又为发展旅游产业创建景区,着眼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确定了“把全县建成一个不要门票的美丽乡村大景区”和“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小康美丽康县”的总体目标,开启了全域建设美丽乡村、全域环境绿净美、全域乡村旅游的富民兴县工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连着一年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现如今从高速公路出口望子关一进入康县,豁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青青翠竹迎宾客、美丽村庄映眼帘”的欣欣向荣景象,真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高速入境第一个长坝镇花桥村就是全县乡村旅游的接待大厅,接着是房车营地、温泉酒店、美丽乡村国际论坛会址、重庆绿投民宿村,从这里为起点向康南、康中、康北,条条旅游线路任你走、任你游,全县形成了旅游县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生机勃勃新气象。

   十年来,我们坚持了八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一抓到底

  我们着眼高质量脱贫,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一号工程,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我们的做法:一是每年以县委一号文件专题安排部署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文件的谋划出台,是在前一年11—12月由县上分管领导带队,农口部门和财政、发改、交通、文旅等部门参加,深入乡村调研论证,提前谋划申报建设项目,经上上下下反复讨论,1—2月发文全面安排,春节之后及时组织群众开始实施。县委一号文件不仅有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等指导性意见,而且细化到建设多少个村、分布在哪些乡镇、实施哪些项目、达到什么标准、钱从哪里来等具体事项,既有宏观指导性,更突出微观操作性,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是一部年度美丽乡村建设的操作手册。二是全县统一制定切合实际的建设标准。着眼农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国际潮流,坚持以景区的标准规划农村建设,以景点的要求打造每个村庄,以景观的设计改造每户庭院,提出了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十有”“五美”“五净”标准。实施过程中,坚持留住乡愁的原则,在原有乡村建设布局、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提升完善,依山就势,不是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也不搞一哄而起,而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一年建成一批村,几年后大部分村都建成美丽乡村。三是对全县所有村分层分类确定建设类型。根据各村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确定了古村保护、康养旅游、生态田园、文旅开发、环境改善五种建设类型,每年按照达标村、示范村、精品村、旅游村四个等次滚动推进。达标村以改善基础设施为主,示范村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精品村以净化、亮化、美化、文化、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和产业发展为主,旅游村以完善旅游设施、丰富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元素为主。围绕不同村庄建设等次,全县平均每年新建和巩固提升50多个村,每个乡镇每年集中建设1—5个村(大乡镇3—5个村,小乡镇至少1—2个村),这样安排就是要求全县各乡镇都要干,在全县形成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大干氛围,而且要求各村都要逐年提升,第一年建成达标村、两年建成示范村、三年建成精品村,旅游元素富集的精品村进一步提升建设为旅游村,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常态化工作。全县350个村已累计建成文旅村70个、精品村86个、示范村142个、达标村52个(生态移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29个村)。

   (二)坚持规划引领,不打乱拳、有序推进

  坚持用规划设计引领建设、调配资源,避免造成资源错配和浪费,避免建的村子群众有意见,干出力不讨好的事。

  在规划设计上:我们的做法有四点:一是先做整体规划。请专家和县规划局编制了《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整体规划,在规划基础上制定设计方案,全县350个村按区位环境,统一做宏观指导性的规划设计。二是实行分类定型。根据村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口流动趋势等因素,研判论证哪些村做大开发旅游、哪些村保留提升、哪些村整治改善、哪些村撤并搬迁移居,全县350个村分为聚集提升类270个、城郊融合类34个、特色保护类17个、搬迁撤并类29个,分类分层进行规划设计。三是注重专群结合。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中有诸葛亮。村庄规划设计由乡镇承担主体责任,乡村社干部和村民都可以提出意见建议;设计在乡镇党委指导下,充分听取乡村木匠、泥瓦匠、粉刷匠等“土专家”意见,广泛征询群众和帮扶干部的“点子”,最终形成设计单位、乡村干部、能工巧匠“三结合”的具体方案,每村设计费3—5万元,花钱少,接地气,很管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规划落实上:从项目审批、竣工验收和资金拨付等环节,严格遵照规划把关,做到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审批、无审批不建设。竣工验收中,县委农办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重点核查是否按规划和设计建设、是否达到规划和设计标准,对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通过、不报账,充分体现规划设计的严肃性和引领建设的作用。

   (三)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

  康县属国列贫困县,自身财力十分有限。2015年之前省市每年下达县上的扶贫整村推进、发改以工代赈、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和交通、水利、农业、教育、医疗等项目资金约有8000万元左右(2016年之后有较大的增长)。同时传统体制上的农村项目资金小而散,管理部门近20个。如果项目申报安排下达由部门各自为阵、不集中,很容易造成资金撒了“胡椒面”,无法集中财力办大事。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通过抓点示范,总结寻找办法,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整合,县财政按政策配套资金全部捆绑使用,建立“多个管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资金整合机制,让分散的项目资金按照县上的统一规划“握指成拳”,发挥出集合效应。在整合之初,我们也曾遇到很多问题和阻力,财政局开始怕麻烦,项目管理部门怕丢权,都有些抵触,不愿意整合;县级领导层有些同志怕担责,不敢整合。面对这一现实,先采取主要领导抓点示范,把每个点都建成综合性的示范点,由于分散项目整合起来的相互补充,每建成一个村都成了资金整合的各部门工作示范点,验收考核时各相关部门都取得好成绩,都有了成就感,从而逐步转变了部门的观念、统一了认识、消除了阻力。我们的做法有三点:一是在决策程序上,资金整合由县委常委会动议、政府常务会提出方案、县委安排四大班子联席会讨论、再经县人大常委会审批,坚持了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程序,有效解决了“谁来整合”的难题。二是在整合范围上,按照“渠道不变、充分授权”的原则,做到一碗水端平,将住建、水务、交通、扶贫、发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旅等10多个部门的涉农资金,围绕当年计划建设的村,全部整合到一起,实现应整尽整、能整必整,不能政出多门。三是在使用方式上,建立“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使用机制,资金支付实行县级报账制,按讨论审批方案,县委农办把关,按季度由财政局拨付到乡镇、到实施单位(其实仍然是原项目申报单位),这样有效破解了过去立项权限分散、碎片化管理、马拉松式的层层签字审批等影响工作高效推进问题。

   (四)集中整合干部力量,全县一盘棋、齐抓共建

  充分发挥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办法,调动全县各级各部门共建美丽乡村,靠实了三方责任。一是县委农办和财政局牵头抓总。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下达、任务分解、资金拨付、协调指导、督查检查、考核评比和组织竣工验收等,都由县委农办和财政局负责,避免了各自为政、无人负责的问题。二是县直各部门协作配合。每年根据规划涉及的建设项目,按照申报程序,各部门协同向省市有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建设资金,打破过去各部门各单位不协调、不通气、各干各、“单打一”的旧思路老习惯,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协同一体完成统一规划整合任务。同时,要求每个县直单位包括省市帮扶单位每年要负责帮建一个美丽乡村,在县上统一安排资金的基础上,各帮建单位要另外分别帮助所包的村30—50万元、10—30万元、2—10万元的资金,压任务让各单位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省上和市上联系帮扶康县的单位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三是整合县级领导干部力量包抓帮建。实行联乡抓村责任制,县上四大班子30多名县级干部,每名每年包抓1—2个项目村。项目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资金,都是在县里统一确定好的,在各村项目安排上公平公正,根据村上的户数,每村整合安排200万元到500万元项目资金,对每个领导包抓的村同等对待,包抓领导主要负责抓进度、抓质量,不用担心项目资金没着落的问题。项目建设启动后,县级包抓领导每半月在县四大班子联席会上汇报一次各村进展情况,对进度慢、质量差、评比靠后的,各包抓领导要说明原因,作出表态,压实了包抓领导责任,形成了比着干的氛围。县四大班子成员和省、市、央企以及挂职的干部都有包抓的点,而且都抓得很好。这些同志现在虽然大多都离开了康县,但他们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将世代相传。正是由于把每个包抓领导和各单位帮扶力量都整合了起来,人人心中有责任、个个肩上有担子,才形成了一种齐抓共建的强大合力。

   (五)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变“政府要我干”为“我为自己干

  建设美丽乡村,群众是主体。一是政府不大包大揽,而是采取“财政奖补、群众主体”的激励办法,制定出台了27项奖补标准,公开透明落实奖补政策,充分激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村内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由部门、乡镇和帮建单位负责建设;房屋风貌改造、入户巷道和庭院硬化等,由群众自建,政府以资金或水泥、砖瓦、木料、涂料等建筑材料进行奖补。比如,巷道和庭院硬化,一平方政府奖补一袋水泥,平均给每一户奖补30多袋水泥(面积大的多奖一点),但农户需要备3车沙子,用工6名,农户投入是政府投入的3倍多。房屋风貌改造,政府给每一间房奖补2000元;农村改厕,给每户奖补3000元;开农家乐,给每户奖补2万元,农户自投资金都远超过政府的补助。经统计审计,2012年以来十年时间,县上共整合投入18.54亿元用于350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给每个村累计投资近400万元,平均到户就是3万多元,而十年来撬动群众筹资65.4亿元,收到了用政策奖补“四两”撬动群众投入“千斤”的效果。二是用先进村激励后进村大干快上,用先干起来的先进样板,带动和倒逼其他乡镇、村社和群众主动跟进。一些村的群众看到邻村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和美丽宜居的村容村貌后,纷纷给自己村的“两委”班子施加压力,村“两委”班子选举,党员群众投票的标准就是谁能建设美丽乡村,就给谁投票,许多村主动要求提前创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的4A级景区王坝何家庄和全国最美古村平洛团庄、岸门口朱家沟、阳坝天鹅湖新村,都是王坝大水沟村2012年建成后,示范引领出来的后进变先进的典型,十年来比学赶超建设美丽乡村的浓厚氛围在康县成为时代印证。三是鼓励家在农村的县直单位干部职工以多种方式支持家乡美丽乡村建设,家乡情结是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方面,过去一些在市县直部门工作的干部,给自己村里争取点基础设施项目,往往还有非议,甚至告状。美丽乡村建设中,县委大张旗鼓鼓励在外工作的干部支持帮助家乡建设,有的干部职工带头整治房前屋后和村内村外环境卫生、拆除危旧房和残垣断壁;有的支持村庄桥梁、村社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指导亲戚建设农家乐、农家客栈;有的捐献空闲用地修建村史馆、健身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农村建设增添了力量,在全县形成了机关干部支持家乡建设的好风尚、干群同心同力建设家园的好氛围。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把干部群众发动起来,就能够形成无穷的力量。

   (六)共建共管共享,既重建设、更重管护

  美丽乡村建设,难在长效管理。我们坚持既要当年建设好,还要长期管护好。一是配套环境管护设施并明确管护的主体。每个村都建有垃圾房、配有清运车,每个乡镇都建有垃圾填埋处理场,配有环保工具,垃圾实行户收集、社集中、村清运。美丽乡村建成后,公益项目产权及时移交到所在村社,由村社负责管护,落实管护主体责任。管护方式上,可以由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协会等群众性组织自我管护,也可以由有经验有技能的村民承包管护,环境卫生由农户自行清扫或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打扫。二是明确管护的标准。按照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转、长期发挥作用的要求,明确了村内道路、活动广场、园林绿化、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的管护标准。(比如,道路要保持路面平整无损、干净整洁、畅通无阻;花草树木要做到适时浇水松土,确保成活率和景观效果;文体设施要保持清洁、保证安全,能正常使用)。三是明确管护资金的来源。管护资金以县乡村三级投入为主,村民投入和社会捐助为补充。因自然灾害损毁严重的设施,由县财政投入维护资金;一般性经常性维护资金通过村办公经费解决,乡镇适当补助。发动受益单位和群众自愿出资出劳,鼓励帮村单位支持。落实项目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建成的美丽乡村长期管护制度落到实处(比如乡村道路,建设单位长期负责)。

   (七)挖掘弘扬乡村文化,内外兼修、外美内秀

  坚持“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丰富乡村的文化灵魂。主要抓了四个方面:一是不断完善文化、净化、美化服务设施。2013年县上就提出了乡村建设“六化”标准(基础设施配套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村风民风和谐化、管理机制长效化),在城乡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公共服务、环保项目下乡入村,(现已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15座、垃圾集中处理场10个、垃圾房1800多个,有100个人口在600人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了村内埋设管道集中处理,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村卫生室、村民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农民群众医疗、教育、文化、老年人照料中心、儿童游乐设施、爱心超市、理发室、农村图书室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当地老百姓都说,以前村上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房前屋后到处是粪便、垃圾,根本想不到会有现在这么好。一些村里老人说:“小时候唱的‘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社会主义好、消灭三大差别’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多亏了共产党的好政策,如果不搞美丽乡村建设,村里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变化”。还有一个感人的例子说明民众对环境改善的渴望,王坝镇大水沟村的老将军张继堂,一直在贵州贵阳定居,2013年返乡探亲,看到村上的变化后,让他惊喜,感叹地说:“这是我们的村吗?这是不是在梦中”,当他在村上听到是县委书记抓的点后,非要等着见县委书记一面,当见到县委书记时十分激动和感动,原本两天的行程变成了半月,他还动员亲戚把一块地让给村里建成了广场。二是保护原生态风貌和农村各类文物古迹。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古建筑、保存原风貌、保全传统文化,不搞大拆大建、整齐划一,不砍树、不埋泉、不挪石、不毁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了不同于城市的自然性、原生态,没有因建设失了“土气”、丢了“乡味”。在康县农村到处都能看到修旧如旧的老院子、油坊、醋坊、酒坊、豆腐坊、水磨坊等传统生产经营场所,一些村庄的千年金桂、千年银杏、千年麻柳,还有老菩提树、核桃树、红豆杉等古树木都得到很好保护,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三是挖掘弘扬农耕文化。本着“越是久远的就越是新鲜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现代的”理念,充分挖掘每个村庄独有的文化元素、文化内涵,尊重历史记忆,在许多村利用闲置房屋建起了村史馆、农俗博物馆、乡村展览馆等,修缮维护祠堂、宗庙,让农村千百年形成的农耕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太平天国遗存下来的女娶男嫁的婚俗文化、巴蜀秦陇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文化绵延传承、教人向善、以文化人。有的乡村修建的知青博物馆、供销博物馆,生动再现了八十年代前的生产生活景象,让人们勾起难忘的记忆、感叹时代的变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四是培育文明乡风民风。在各村社都立有村规民约,广泛开展以创优争先为载体的“六争六评”“村评户比、家洁院净”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转变了群众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孝敬老人、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成为康县农村新时尚。康县连续3年参加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

   (八)坚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振兴、稳定增收

  推进乡村振兴,目的是产业兴旺。康县“山大沟深耕地少”的劣势和“绿水青山特产多”的优势都很突出,我们着力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和“南茶北椒、整县核桃,区域特色、做精做优”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为了调动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我们采取奖补到户的办法,制定出台了《康县产业扶贫奖补办法及标准》,按照种养业发展的规模、取得的成效,对农户以及带贫成效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五小产业”示范户进行奖励扶持,直接奖补到农户或产业合作社,在干中争取支持,不单纯依靠国家扶持,把精神扶贫与物质奖补综合起来、一体推进,较好破解了以往贫困群众“站着看、等着扶”的等靠要思想。

  坚持不懈抓全县康养旅游大产业,按照美丽乡村感受型、生态农庄体验型、特色农业观光型、环保工业展示型、景区休闲养生型五大乡村旅游品牌,围绕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从2021年开始又启动实施了“百村千桌万床”工程,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宾馆、民宿村、中建旅游扶贫产业园村,让更多农民群众吃上了“旅游饭”。全县已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旅游重点镇、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7个国家森林乡村、2个省级森林小镇和70个具有乡土气息、田园风光、康养功能、康县品牌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三、四百户,开辟了康中田园观光游、康北历史文化游、康南生态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主导线路,吸引6000多名长期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9.7万多人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增收。(有三个典型的例子:(1)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的朱彦杰,通过村内闲置房屋流转打造了50间“五福临门”民宿,48户贫困户入股,带动劳务用工56户,2021年11月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定的首批全国甲级旅游民宿。(2)王坝镇何家庄村通过逐年提升美丽乡村层次,打造了集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康养农居于一体的全省田园综合体示范点,成为西北师大、四川美院、天水师院、陇南师专等高校美术写生基地。(3)长坝镇花桥村杨明霞,以前由于家境贫穷,长期在广州、深圳打工,2015年听说家乡建成旅游示范村后,她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在亲戚朋友跟前筹措资金20余万元,把自家的农房改建成农家客栈,配套经营农家乐,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以上,类似于这样的户,在全县就有30多户)。

  在抓旅游产业的同时,做大优势发展林特生态产业,康县“潜力在山、希望在林、优势在特”,产业发展不能千篇一律,只能多种经营,不断巩固提升了康县——中国核桃之乡、有机茶之乡、黑木耳之乡建设成果,到2021年扶持发展核桃、茶叶、花椒、天麻、猕猴桃、板栗、大鲵等特色产业110多万亩,年培育食用菌1200多万袋、加工茶叶770吨、养蜂10万箱产蜜440余吨,建成10多家林特产品龙头企业,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不断把康县绿水青山的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资本。

  实践证明,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抓住了推进农村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抓住了康县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带来了全县的深刻变化。一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解决了村上单凭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基础设施这一根本问题,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二是创造了产业发展条件,拉动了农村投资、激活了农村消费,由于环境优美了,一些客商在康县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市龙江公司在花桥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省公航旅建起了房车营地,市信通公司和省文旅投建设了温泉度假村,重庆绿投公司建成山根梦谷民俗村,兰州、银川的民企也在康县投资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农村发展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三是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急难愁盼,为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创造了条件,举个现实的例子:以前康县农村的一些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找个对象不敢领回家,觉得村庄建设落后、道路泥泞、垃圾粪便遍地、房子又黑又乱,许多村车也开不进去,觉得很没面子,现在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有了极大地改观,2020年底统计,脱贫攻坚的几年全县2700多名偏远贫困村大龄青年实现“脱单”“脱贫”,相继成家立业,有许多外省姑娘嫁到康县,仅岸门口镇中节村就有17名来自云南、重庆、贵州、山东等地的姑娘嫁到这里,有好多户把外面烹饪手艺引进来,开办了农家乐,带动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有了获得感,干部有了成就感,密切了干群关系,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县乡村干部都是为他们办好事的,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群众依靠组织的向心力,十年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群众上访。五是促进了重大项目落实和城镇发展,由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省上许多部门认为把项目安排给康县能办好,因此,我们在高速公路、火车站、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循环经济园区、城区供水、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等重大项目上也得到省上的支持,先后完成城市“双修”、城区道路、标准体育场馆等60多项市政项目,县城建成区面积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2021年1月康县入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100个县域榜单”,有4个乡镇跻身国家级旅游小镇,云台红色小镇正在建设,做到了城乡统筹、以乡促城、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康县许多干部、老师、医生都安心在优美的镇区工作,实现了教育、卫生的均衡发展)。六是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由于环境的改善,让群众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提振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内生动力极大调动,文明习惯逐步养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发展环境显著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体会和建议

  第一,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要亲力亲为,分管领导要大胆创新、争先创优,各级帮扶单位“一把手”要上心上手、支持帮扶干部建功立业。康县的美丽乡村建设,之所以取得目前这样的成效。一是关键在于“一把手”。美丽乡村建设,县委是关键。县委书记要当好“总指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不仅要抓全盘、抓统筹,而且要抓具体、抓细节,示范带动县上四大班子及部门、乡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美丽乡村建设这个中心和重点上来。乡镇和部门都要由“一把手”挂帅,承担第一责任。县委在配备班子时,就看“一把手”的担当作为,改“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配到“一把手”岗位上,让有为者有位、有位者更有为。二是重点在于管人与管事结合。我们要求县委各常委都要包抓美丽乡村,把管人与管事、权力与责任相结合,让组织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发现干部、识别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让各级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主战场摸爬滚打、经受历练、培优选优。三是根本在于部门协调配合。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统筹全县力量推进,我们提出“产业围绕美丽乡村调结构,交通围绕美丽乡村保畅通,城建围绕美丽乡村提品味,水利、林业围绕美丽乡村造景观,农业、扶贫围绕美丽乡村育产业,文化围绕美丽乡村铸灵魂,宣传围绕美丽乡村造声势,纪委围绕美丽乡村抓作风,各级帮扶单位围绕美丽乡村增投入,全县围绕美丽乡村聚合力”的要求,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第二,必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以农村工作为大局的发展理念,把农村当故乡、把农民当亲人。县一级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大头在农村,建设乡村是第一要务。每年春节上班后,县上主要领导都要到最偏远的村社调研,看望老百姓,了解群众对农村建设项目需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抓好农村工作,县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深入村村社社,而且要多到最边远、问题最多的地方去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推动工作,县级主要领导每年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调研,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走进家家户户督查工作,一定要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倾注真情、带着感情为群众干事。农村工作要实打实,少说官话,多采取到村现场办公的措施,面对面解决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真心实意为农村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就造福于民;只要为群众干了事,群众永远感恩党、感恩政府。

  第三,必须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使乡村建设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意愿。建成的美丽乡村要成为吸引群众不愿舍弃的家园,防止建成“空壳村”。这就要求,一是农村建设一定要让群众参与搞规划,过去的红旗渠等都是群策群力干出来的。所以,不能把规划神秘化,关起门来依靠外智搞规划,一定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做建设规划,避免造成规划失误。二是要符合群众的意愿,对传统特色民居尽量保留,在不改变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修缮加固;对群众近年自建房屋,从建设样式、风格、色彩等方面进行风貌改造;突出一村一户特色,农村房屋、庭院、厕所、洗澡房、停车房、柴火房都要合理配套。三是要注重农村的适用性,建成一个村既让村庄美丽,又能发展产业;既能吸引外出务工者回乡创业,又让留下来的人再不想出去,还要建成城里人观光、体验、旅游、康养、种菜、种粮的“后花园”。

  第四,必须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建强建好农村基层组织。用“三个坚持”抓队伍、强组织、转风气。坚持公心为上、工作为上,在工作一线发现、培养、锻炼、使用干部,凭实绩选人用人(2012年以来,全县先后有1150多名基层一线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有40多名同志走上了副县级或转任正县级领导岗位),在工作实践中历练出一批能文能武、善作善战的优秀科技骨干、实干家队伍,9个乡镇的党委书记先后被市委提拔为县级干部,3个村党支部书记被破格提拔为乡镇副科级干部,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爱干,成为了康县干部的良好风气。坚持锻造建设有规划、落实有队伍、办事有资金、工作有干劲的“四有”型基层党组织,使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领头雁”和“主心骨”。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主战场”作为检验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愿意为村民服务、有能力有干劲的人选出来,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形成了乡村干部安心基层、热爱基层、奋斗基层,乡与乡争着干、村与村抢着干、户与户比着干的工作氛围。实践证明,做农村工作首先要把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建好,把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配强,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齐心协力把农村的事办好,把农民自己的事办好。

  第五,必须要有干成事的韧劲,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增强统揽全局的能力,敢于担当负责、敢于直面矛盾。建设美丽乡村,工作要实打实、硬碰硬,说空话不行,绕着干更不行,必须排除干扰和阻力,用钉钉子的精神,有历史的耐心,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坚定不移抓落实。一是主要领导要胸怀全局,善于谋划利长远的大事。要立志做大事,但大事要从抓细节上做起,比如:在项目资金整合上就要亲自研究、敢于担当,资金整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地方都在搞,但普遍存在“不愿整、不会整、整不好、整不动”的问题。资金整合虽然难度大,但只要一身正气,敢于担当就能做好,(康县整合资金省上审计最后结论是应推广经验,省委巡视时指出,康县整合资金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中央、省、市赋予县级更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只要用给老百姓,只要有利于发展,就大胆地干。二是主要领导要以工作衡量班子成员的德才与对党的事业的忠诚,调动分管领导和基层干部敢于担当、一心一意抓工作。每年组织一次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的大规模美丽乡村建设观摩评比活动,现场点评、打分评比,将评比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分管领导、包抓单位评先选优的依据,促使各位领导、各乡镇之间形成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一些搞得好的乡镇担心被反超,反过来偷偷学习后进者的长处,一些后进乡镇暗暗鼓劲,不甘落后、不断赶超,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更先进、后进超先进的典型,凝聚起了全县共建美丽乡村的力量。三是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把县直、乡镇、村社、农户四个方面建设家乡的积极性都要充分调动。过去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和听到,县上实施的乡村道路、水利河堤、修建村级公益设施等项目,村里群众认为是干部的事,在拆迁占中甚至不支持、不配合,在征地中寸步不让;但把项目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到户,还是发挥不了激励作用和造血功能,反而助长了等靠要思想和养懒汉。为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责任主体确定中,我们坚持对通村道路、桥梁、河堤、公共文化等大的项目,由县直职能部门包抓实施;通社道路、村内广场、公益设施、环保项目、文旅小品节点,由乡镇实施;房屋风貌改造、庭院改造、改厕改灶,把资金奖补到农户,避免了县直部门实施项目乡村和老百姓不配合,或者把资金全部下达村户,县直部门和乡村不支持不负责,一头热一头冷,保证不了质量和效果的现象,这样就调动了县、乡、村、户四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竞争性,在全县形成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担当、以干克难、接续奋斗、奋力赶超”的精神,成为激励全县人民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

  第六,必须城乡统筹、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协调一体。要坚持用一盘棋的观念谋划工作,坚持长远与眼前、整体与局部、重大项目与民生实事统筹兼顾,不顾此失彼,而且贵在坚持,不能一时一事,不能浅尝辄止。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政策机制对路,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干不成的事。上述几条体会介绍的主要是担当担责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做任何工作都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综合施策,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地实际不一样,要创造各种不同风格的美丽乡村,关键取决于干与不干,关键要真抓实干。

  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扬帆向未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是“国之大者”,是看得见的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最有效的抓手和载体。我们坚信,在新一届省委班子的领导下,有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甘肃的乡村振兴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陇原大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祝愿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工作顺利、大展宏图!

  谢谢大家!

稿源:兰州晚报   编辑:刘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