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繁荣文明幸福新白银 ——白银市规划今后五年发展蓝图

25.11.2016  19:04

  日前闭幕的白银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了白银市今后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开放开发、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繁荣文明幸福新白银。

  白银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奋斗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翻番、两倍增、两确保”,即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确保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5%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3%以上。

  围绕以上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今后五年白银市政府工作的着力重点是:

  实施“四大工程”,着力厚植发展实力,建设优势鲜明的新型工业城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3+4”产业集群更快、更优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新型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业并进”的发展态势,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传统产业是白银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充分运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打开传统产业成长新空间,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依托技术创新,延伸铜基、铝基、锌基、贵金属等产业链,使铜铅锌冶炼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进锦江集团百万吨铝产业链项目,建设多品种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延伸光气化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含能材料生产研发及聚氨酯产业园;推动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电子氟化工转变,建设西部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建设西部综合能源开发转化消纳基地。加快发展中高端陶瓷制品、新型墙体材料,推动陶瓷产业向节能、绿色、精细化转变,建设西部陶瓷建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投资450亿元,实施冶炼渣综合利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生产线、废旧汽车回收拆解利用、餐厨废弃物处理、固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12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基本构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和生态产业链条,建设高标准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明星城市。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全力推动生物医药、碳纤维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以有色金属、稀土功能、碳纤维、凹凸棒石等材料为重点,建设西部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实施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和循环利用。积极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大型采矿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等装备制造业,逐步实现规模化、高端化。加快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由资源主导型向科技主导型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0%。

  实施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工程。现代服务业是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利用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推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水平提高。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一个枢纽、两大基地、五个聚集区”现代物流产业格局,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和区域金融中心。加快发展健康、养老、家政、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信息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医养融合健康服务体系,打造陇中养老服务产业核心区,加快黄河石林、会师旧址“两大精品景区”建设,推进景泰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建设市体育文化产业园,促进传统生活消费方式向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实施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承载器”。以白银高新区为龙头,加快银东、银西、刘川、平川、正路、会宁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优化园区体制机制,把“一区六园”打造成产业集聚平台、招商引资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人才引育平台。围绕“3+4”产业链,合理布局“一区六园”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21年,“一区六园”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0亿元,工业产值达到900亿元。

  突出“两个引领”,着力激发发展动能,建设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城市。充分发挥改革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强力推动科技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改革开放。

  突出创新引领,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兰白试验区作为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认真落实兰白试验区建设规划,加快实施“六个一百”工程,切实在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构建创新体系。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各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科技型企业200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国家级孵化器2家,在孵企业达到1000家,建设市技术大市场,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5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完善鼓励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推动企业“双创”平台建设,创建银西产业园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成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10个。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支持,投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筹措担保基金9000万元。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加强本土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实施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

  突出改革引领,为发展增添新活力。抓住制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推动持续发展。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停止审批新增煤炭等落后过剩产能项目,淘汰煤炭落后产能54万吨。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购租并举、释放农民工住房需求等措施,三年内消化存量商品住房127.2万平方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降低企业“过桥”融资成本,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力争实现直接融资200亿元以上。

  聚焦“四大任务”,着力促进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建设普惠共享的全面小康城市。坚持民生优先理念,聚焦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发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进群众福祉。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把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六个精准”为主要抓手,进一步落实“1+18”精准扶贫方案,全力抓好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做细做实“853”精准脱贫管理,建立贫困户收入状况精准监测和脱贫认定机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继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施发展生产、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医疗救助及社会保障兜底“七个一批”扶贫工程,完善贫困村“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每年稳定减少贫困人口5万人以上,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实现区域整体脱贫。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瓜菜、草畜、优质林果、粮油四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乡村旅游四大特色产业。以沿黄灌区为主,发展设施养殖、优质瓜菜、现代制种等产业,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带;以高扬程灌区为主,发展节水种植、草食畜牧、特色林果等产业,建设立体复合型农业经济区;以南部旱作区为主,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饲草等产业,建设旱作特色农业经济区。以白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县区为主体,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种植基地30个、养殖场(小区)300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紧紧抓住国家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快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速公路152公里,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173公里、各类农村公路2000公里,提高公路网密度。配合实施包兰铁路中卫至兰州客运专线、干武铁路增建二线工程,推进环海中、白银至平凉、环兰州城际会宁至平川段等铁路连通工程,构建“三横三纵”铁路交通网络。推进引洮会宁供水、新一轮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兴电灌区维修改造、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景电三期景泰片区电力提灌等工程,发展耕地灌溉面积10万亩,建设全省生态移民示范区。

  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改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教育、优质医疗、丰富文化、完善社保和可靠的公共安全为目标,全面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现60%以上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办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条件,2018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提升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兰州城市学院和靖远师范合作办学。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加快健康白银建设,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提高市县公立医院医疗水平,鼓励发展社会办医,做强基层医疗服务,做实基本公共卫生和优生优育服务。

  推进“三项建设”,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富有魅力的宜居宜业城市。推进新型城镇、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发展内涵。

  积极融入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建设,统筹推进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和管理。实施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热电联产供热全覆盖。加快老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2.5万户。推进大环境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供水普及率均达到100%。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探索城市管理运营新模式,促进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推进白银区、平川区和刘川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大白银城市格局。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以提质扩容和产业支撑为重点,着力打造“四条经济带”,以产业带动就业、集聚人口,以产业繁荣城镇,创建省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城镇“三供两处两场”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出发逐步实施县城地下管廊工程。抓好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区域新型城镇化标杆。

  抢抓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为主导,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屏障使山川更绿。推进黄河上游白银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环境综合治理、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移民、生态产业扶持“四项工程”,构筑以“两屏夹一带”为主体的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14.7%。做好政策、规划和项目环评工作,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打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攻坚战,到2021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5%以上。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加大采煤沉陷区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0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44万亩。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遏制土壤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在“多还旧账”的基础上“不欠新账”。(记者李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