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滋养藏乡,散发独特文化魅力
原标题:【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④】
滋养藏乡,散发独特文化魅力
锅庄之乡甘南州碌曲县。(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宋振峰 赵 梅 洪文泉
黄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更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宛如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壮丽优雅的甘南草原上,黄河文化演绎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穿越历史的长河,格萨尔说唱、藏族民歌弹唱、牛角琴演奏、藏鹰笛演奏技艺,还有唐卡、木雕、藏族服饰、藏医药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岁月的积累和雕琢,不断传承和丰富,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历久弥新,熠熠夺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袤辽阔的甘南草原,在绚丽多姿的甘南藏区,非遗传承保护、“文化+旅游”“文化+扶贫”“文化+产业园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弹奏着新时代的崭新乐章。
玛曲草原的格萨尔印记
走进玛曲,就走进了游牧文化的怀抱。世代生息于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们,在赛马场上演绎着马背民族不朽的传奇,创造并传承着其独特的游牧文化。
来到县城中心,气势恢宏的格萨尔文化广场映入我们的眼帘。广场中间的塑像,正是格萨尔王,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英雄。
相传,玛曲草原是格萨尔王牧马的地方。当年,格萨尔王在河曲之地寻找到“马中之王”河曲马,在岭国赛马会中夺冠称王,由此演绎出一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因而,玛曲被誉为格萨尔的发祥地。据考证,境内格萨尔文化的风物遗址多达77处。
在高原阳光的照射下,广场上的格萨尔王身着金甲,神采奕奕,胯下的河曲神马腾跃若飞,栩栩如生。似乎他携着远古的质朴与朝气,从赛马称王的传说中一路走来,降妖除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
《格萨尔王》,这部描写他征战生涯的说唱艺术作品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及《格萨尔王》,称其为我国三部伟大的英雄史诗之一。
《格萨尔王》这部伟大的史诗,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紧挨着广场的玛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中心,我们见到了格萨尔说唱“州级非遗传承人”、曼日玛乡尕加村牧民才让昂秀。他庄重地整理好自己的藏族服饰,腰杆挺直,目视前方,深情地给我们咏唱起了格萨尔英雄史诗中的一段。
曲调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眼前的才让昂秀完全沉浸在歌曲的世界之中,仿佛已化身为史诗中的人物。
“在藏区,格萨尔王的动人事迹传颂经久不衰,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唱了千年。”玛曲县文化馆馆长才让当知告诉记者,《格萨尔王》是人类口头表达艺术的生动鲜活样本。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至今仍“活”在民间,正是凭借像才让昂秀这样的一拨拨优秀的民间说唱艺人,以不同的风格从遥远的古代吟唱至今。
“这些被称为‘吟游诗人’‘故事说唱家’的说唱艺人对《格萨尔王》的传播和完善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才让当知告诉记者。玛曲格萨尔说唱源远流长,有很坚实的群众基础,说唱艺人基本都是口口相传,放牧的时候随时吟诵一段,“牧场、帐篷,走到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才让当知告诉记者,为了让格萨尔说唱艺术瑰宝永续流传,让英雄的精神在这片天地世代传扬,近年来,玛曲对格萨尔说唱艺人开展抢救性保护。现在,县里的格萨尔说唱非遗传承人已经发展到第五代,最年轻的仅有21岁。
游牧文化的非遗之路
“不仅仅是格萨尔说唱,我们的非遗项目丰富多彩。”跟随着才让当知的介绍,记者在非遗体验馆里看到了各种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展出。
“藏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我们玛曲可是藏族民歌弹唱文化的故里。”才让当知骄傲地对记者说道,龙头琴弹唱文化可以在马背上弹,可以在帐篷中弹,也可以边唱边跳,歌词多为即兴,现在在整个安多藏区家喻户晓。“玛曲草原八成以上的藏族汉子都会演奏。”
在非遗中心,我们观看了龙头琴弹唱大师华尔贡的视频专题介绍片。这位著名的藏族弹唱艺术家,就出生在玛曲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正是因为华尔贡毕生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才使龙头琴弹唱艺术走出玛曲,走出甘南。
“这个用秃鹫的翅膀骨做成的藏鹰笛,是藏族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才让当知告诉记者,其他地方笛子吹奏的乐曲大多以欢快的旋律为主,但玛曲草原上的藏鹰笛,吹出来乐曲是略带惆怅的,韵味悠扬。“因为藏鹰笛不仅仅是一个鹰的翅膀骨,它蕴含着藏族游牧文化中很深的向往自由自在的情结。”
“用牛角、木材和马尾制成的牛角琴,所有取材都是游牧生活中极易取得的材料,结构看似简单,曲调却优美动听,演奏难度很大,在玛曲草原上的藏族音乐里别成一派。”才让当知说,由于旋律独特、老少皆宜,玛曲的牛角琴演奏已经成为藏区独有的音乐表演形式。
“还有‘博洛’,这是类似于马球的一种竞技体育项目,这可是玛曲独有的……”介绍起一个个非遗项目,才让当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近年来,玛曲县深入调查濒危的非遗项目,积极开展保护和挖掘工作。县里鼓励藏族民歌创作发展,大力培养民间弹唱艺术家,创编了以“格萨尔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产品,“现在,我们每年还安排非遗项目进学校,进社区,让青少年知道祖辈传承下来的文化多么珍贵,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才让当知郑重地说道。
“文化+”让甘南走向世界
“文化只有传承才有意义,我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所学传承精深的藏民族文化!”近几年来,甘南州唐卡绘画艺人格桑才让的精力一直放在挖掘、搜集民俗故事、民俗、服饰等历史文化上,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唐卡形式再现。
“如今,唐卡文化已经转化成了产业,我更有信心了!”格桑才让说。他专门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他的唐卡也销往了全国各地。
以“文化+”的思维,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文化的产业视野,让甘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百花争艳。
玛曲县游客接待中心,就在快到县城的必经之路边。走进其中,独特的阵列引人注目。藏族唐卡、吐蕃藏经石刻手工艺品、牦牛绒挂毯、藏香……每一个展区都展现出独特的游牧文化。
“游客对这些牛皮皮鞭、褡裢还有藏族服饰都很新奇,也很感兴趣。”在玛曲县游客接待中心解说员卓玛才让眼中,游客接待中心展示的游牧文化和游牧生活习俗,如同一扇窗口,让游客一到玛曲,就情不自禁地想留下来。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就是“诗与远方”的携手,广受游客青睐。近年来,玛曲县还通过举办赛马大会,打造阿万仓生态游牧文化区、黄河首曲湿地旅游景区、河曲马场自驾游体验区和欧拉秀玛户外探险区,吸引游客进行原生态的草原游牧文化体验。今年截至目前,县里旅游人数突破69万多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11%。
如今,在甘南州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文化扶贫也一展身手。前不久,玛曲县涌现出了德宗昭吉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岗尖藏族服饰有限公司、格桑花藏式用品制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拨拥有文化内涵的扶贫车间。他们在滋养和提升传统民俗文化价值的同时,帮助70多名贫困户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为甘南探索高质量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夏河县的藏族文化产业园,打造“中国最美藏街”;临潭县的古洮州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园,注重文化旅游与乡村农牧业融合发展……“文化+”多业态的深度融合,为黄河上游的甘南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