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毕业:成长路上多一种选择
最近,“延期毕业”一词登上了热搜榜单。这源于近年来校园内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曾经“遥远”的延期毕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团委书记刘佳曾表示,该学院申请推迟毕业的同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今年来看,最多的一个班里有一半的同学申请‘延毕’”。
延期毕业为哪般
“现在看来,选择‘延毕’的同学还是少数,但不可否认,整体趋势是上升的。”山西师范大学教师赵洁告诉记者。赵洁指出,延期毕业分为主动延期和被动延期。“被动延期主要是因为成绩未能达到校方要求,需要重修课程;未能完成校方培养方案指定必修课程;未能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论文不符合评判标准等等。而主动延期则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比如说游学、创业、考研、结婚生子等。”
某985学校大三学生武玮(化名)正在高丽大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交流,他说:“高丽大学这学期没有开设我要上的课,因此即便回到学校,我也只能再等一个学期,而大四下半学期的考试又在毕业之后。假如一切顺利,‘延毕’也是我必须要面对的。”
虽然有被动“延毕”的情况,但在记者采访中发现,大多数的“延毕”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复旦大学德语系学生姜山(化名)就曾因为选择大四去德国交流而“延毕”一年,不过,他也因此拿到了上海一家国际学校德语教师的工作机会。
记者通过调查采访发现,创业、考研、寻求更好的工作岗位以及想以应届毕业生身份获得当地户口等等,都是学生们选择“延毕”的原因。
延期毕业的利与弊
“‘延毕’是相对的,利与弊皆存,关键是要看它发挥怎样的作用。”赵洁进一步解释,“有利的一面是,学生掌握了学习时间与人生规划的主动权,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弹性地控制毕业时间。而不利的一面是,部分学生可能将其当成逃避现实的保护伞,因害怕进入社会而躲在象牙塔里,反而浪费了一年的光阴。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能够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公考或获得当地户口,部分学生在第一年失败之后,选择‘延毕’,准备来年再战,以期获得更好的结果。这样一来,这些学生不但使应届生找工作的竞争更加激烈,也加重了社会负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姜朝晖也认为,如果是被动、消极地选择“延毕”,无论是对学校的办学成本、家庭的经济投入,还是对学生的时间成本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如果是主动的、积极的进行人生规划,“延毕”未尝不可,“比如上学期间游学或创业,就多了一份人生历练和阅历,为将来发展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不过,在姜朝晖看来,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适当地选择延长毕业期限,对一些暂时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是一种好的应对之策。“值得注意的是,其意义绝不止于就业缓冲,而是大学办学越来越包容、学生求学越来越理性的体现。”
将延期毕业管理纳入教育管理制度安排
姜朝晖指出,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实行弹性学制,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未来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从大学生角度看,延期毕业也是主动把握大学学业、规划职业生涯的选择,真正体现了“我的大学我做主”。
“随着‘双创’国家战略在高校的逐渐落实,大学生休学创业将可能成为一种高等教育新常态,这就为高校的教育与教学管理带来挑战。其中,关于大学生延期毕业的管理就是一个亟待规范与灵活处理的问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李名梁强调,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只要合法合规,在弹性学制框架内,高校应允许大学生延期毕业。同时,高校还要将大学生延期毕业的管理纳入教育管理制度安排的范畴,从学制规定、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等多方面做好灵活管理,做好服务。
“无论是为了缓冲大学生就业、探索弹性学制,还是鼓励创新创业,‘延毕’都是一种好的探索。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意味所有大学都要一哄而上延长学制。大学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究论证,同时务必规范相应的制度和配套措施,让‘延毕’真正发挥功效。”姜朝晖说。
姜朝晖进一步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仅要有相应的政策制度,更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使得学生的‘延毕’决策都是合乎理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为大学生配备专门的教师做指导,并要建立严格的申请和审批制度。”(记者晋浩天 通讯员李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