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建设甘肃最美乡村

30.05.2014  10:29

  在人们的印象中,山大沟深的康县是个很穷的地方。可如今,走进这个昔日的贫困县,苍翠的山峦间,一个个青瓦白墙、绿树掩映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像山水画一样,美得让人心醉。

  近年来,康县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扶贫开发、文明长廊建设等相结合,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建成了211个美丽如画的乡村,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村庄在全省树起了标杆,在全国有了影响。

   贫困乡村变身美丽新村

  初夏时节,漫步在岸门口镇严家坝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户户门前花草点缀、核桃树遮荫,一群群鸭子在村前的溪水中嬉戏,慕名而来的游人无不陶醉在这山水画一样的景色中。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道路泥泞、房屋破旧、垃圾遍地。

  说起严家坝村的变化,村民李如堂告诉记者,为了把严家坝这个过去的贫困村建设好,县上邀请了园林部门的专家,对全村的房屋风貌、休闲广场、村庄绿化等建设项目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房屋建设沿袭了康县南部山区传统的民居风格,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田园、人与乡土文化的完美融合。

  建设美丽乡村,搞几个样板典型不难,难在让全县60%的村庄走上了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畅通、乡村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道路。

  这样大规模的建设,对一个国家扶贫重点县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对此,康县给出的答案是——统筹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动群众投资投劳。在康县,凡是涉及“三农”的各类项目资源,包括上级列项、财政奖补、扶贫整村推进、县级财政配套、社会捐助和单位帮建、村民自筹、能人大户捐建等,都被政府按照“分类申报、集中管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灵活”地捆绑,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避免了“撒胡椒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项目资金的效用。

  “让分散的资金‘握指成拳’,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活各方面社会资金投入,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才能有效解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难题。”康县县长文元旦说。

  据统计,过去三年,康县共筹措资金3亿多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同时,三年来康县农民自己投入建设的资金达5.7亿元。

  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更是一个系统工程。

  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说:“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体现自然法则,不砍一棵树,不埋一眼泉,不毁一株草,不挪一颗石,充分体现人文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理念,不能千村一面,要体现动静相融、高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

  鉴于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康县充分利用废旧的瓦片、河道的石头、石片、石子和枯干的树皮、枝条、竹片等材料,就地取材,既节俭、又实用,既降低了建设成本,又起到装饰美化作用。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康县围绕  “六化”(基础设施配套化、经济发展产业化、村容村貌园林化、家庭院落花园化、村风民风和谐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理念,  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每一个村庄作为旅游点来规划,根据城镇郊区、公路沿线、旅游景区、高半山区等不同的区位和地域特色,确定不同的建筑风貌。把道路、庭院、房屋等基础设施和垃圾处理、医疗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部纳入规划。

  在建设模式上形成了生态旅游、古村保护、改善环境、产业培育、异地搬迁等不同类型,打造了大水沟、凤凰谷、徐罗等精品村90个。

   产业支撑是美丽乡村内核

  既要创建美,又要经营美,把风景变成产业。在“美丽乡村”创建中,康县没有满足于“外表光鲜”,而是力争做到让村庄变美的同时,让群众富裕。

  近年来,康县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新农村建设后劲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按照“南茶北桑、整县核桃”的发展思路,突出核桃、茶叶、蚕桑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了农民期盼的“既要让村子外观美丽,又要让增收的产业快速发展”。

  王坝乡大水沟村是康县核桃“双十”综合管理示范点。走进大水沟村,随处可见树干粗大的核桃树或生长在道路旁,或伫立在家门口。近观这些核桃树,每棵树不仅涂了白、编了号,在树枝上还悬挂了黄色的粘虫板。

  “村里的核桃树是乡亲们的支柱产业,只有管护好,才能增加收益!”  大水沟村村支书肖九宏说,“双十”工程实施以来,大水沟村村民不断学习核桃树管护知识和嫁接技术,现在几乎人人都成了核桃树管理能手,对刨盘、浇水、施肥、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样样精通。

  为有效增加核桃树种植户的收入,近年来,康县先后从山西、云南、新疆等全国知名核桃产区引进香玲、清香、强特勒等各种优良品种,采用先进嫁接技术,大力培育优质嫁接苗,使全县核桃栽植品种的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2013年,全县核桃产量达到1760万公斤,实现产值2.64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523元。

  走进阳坝宋沟村,一栋栋巴蜀风貌的二层别墅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树林、茶园之中。美丽乡村建设以来,宋沟村立足村情,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宋沟村已栽种茶叶1700亩,人均4.5亩,人均收入达到4600元,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富裕村。像宋沟村一样,如今在康县南部乡镇已发展龙潭、枫岭、庄窠等茶叶专业村76个,村民们靠馨香扑鼻的茶叶走上富裕之路。

  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背后,是康县对产业转型和百姓增收致富方面的深层次的考量。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康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进农产品向旅游商品、产业村向旅游风情村转变,真正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变生态资源为生态效益。

  目前,全县已建成花桥、宋沟、油坊坝等生态旅游专业村50个,全县累计发展核桃树59.5万亩、茶叶5.478万亩、桑园4.92万亩。靠特色产业支撑,全县农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1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458元增长为3278元。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山大沟深的康县农村实现了山绿、人富、景美,走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文明新风是美丽乡村灵魂

  三年多时间,康县乡村不仅告别了脏乱差,更为重要的是,如今的山村里充溢着文明的新风。

  行走在康县境内,一面面精美的文化墙,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在寺台乡黄庄村,一排排新建房屋的围墙上,画满了色彩鲜艳的民俗画、儿童画,这些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感恩教育、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已成为康县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民培育的重要阵地和窗口。

  在一个个美丽村庄里,每天傍晚音乐声响起,村上的妇女就集合在文化广场上,踏着欢快的节奏跳起健身舞,过去原本沉寂的山村,因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而变得很是热闹。

  白杨乡党委书记张康利说:“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过去陇南农村单调生活的形象写照。自从有了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村风气大不相同了。”

  一栋栋新房、一座座新村拔地而起,给村民们带来了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滋养了村民的文明素质,激发了他们管护家园的热情。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摒弃不良村风民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遵纪守法……文明新风吹遍了新村的每一个角落。

  “破陋习,树新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魂’,必须以此促成观念转变、素质提升。”康县县委宣传部部长蒙艳琴说。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康县倡导村民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以感恩教育、弘扬灾后重建精神为主题,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活动,教育引导群众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营造文明和谐、遵纪守法、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

  目前,农家书屋已覆盖康县21个乡镇350个行政村,是乡村文明建设的一处重要阵地,闲暇时间去书屋看书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习惯,村民们的文化水平、自身修养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结合新农村建设“四新”竞赛,从2012年3月开始,康县组织开展了以争做和评比“勤劳致富好家庭、孝敬父母好儿媳、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为主要内容的“六争六评”活动,不断深化感恩主题教育和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

  如今,在康县农村中,一些长期累积遗留的矛盾纠纷化解了,一些因家庭琐事造成的婆媳纠葛消除了,赌博、打架等不良现象不见了,让来访的游客感受到的是焕然一新的农村环境面貌、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

  伴随着“美丽乡村”的深入开展,“中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荣誉接踵而至,美丽乡村成为康县一面金字招牌,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周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