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上:患难相扶重建家园

24.07.2014  11:41

    新华社兰州7月23日电(记者郭刚)空山新雨,翠绿满山。在去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重灾区——岷县梅川镇永光村,工程车辆来回穿梭,灾区群众搬砖递瓦、砌墙抹灰,人声、劳动声、机器轰鸣声交织“协奏”,共同打破了这个偏安一隅的小山村昔日之宁静。

    阳光下,在乡亲们的帮助下,35岁的永光村农民闫毅珍正重建着自己的新房。七八个人分工明确、各道工序流水作业,一座规划4间9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正在他们的手中变得越来越具体。

    “我和5家邻居商议好了,就像去年抗震救灾和越冬时一样,在重建房屋时还是互相帮助、互相建房。”闫毅珍边忙边说,“这样既能加快进度,也能减少一些重建开支,还能加深邻里关系。

    “去年地震时,村里的老百姓首先是互相救助,谁家房子塌了或不幸有人遇难,都是邻里之间帮着搭建临时住所或料理后事,都是出于本心与爱心。”作为驻村干部的梅川镇人大主席后红平,对群众的互帮互建颇有感触。

    患难见真情。后红平介绍,在去冬今春的冬季取暖过程中,永光村的老百姓也是相扶相携地走过。“在邻里之间,改装棉帐篷、从山下拉煤取暖、杀猪、购置年货等事宜都是共同完成的。而彼此的付出就是简单的一顿饭而已。

    记者了解到,永光村地处海拔2700米左右的高寒阴湿山区,在去年的地震中损失极为惨重。“全村499户人家的房屋中,有90%以上都被震塌或震毁,根本无法住人了。”永光村村委会主任宋彩清说。

    2014年春末夏初,按照甘肃省政府出台的《岷县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当地的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开始全面启动。《规划》在永光村设立2个灾后重建安置点,安置170户650多人。

    重建一开始,灾区群众延续下来的“患难相扶”也就顺其自然、不足为奇了。

    “少则2到3户,多则4到8户,他们都是互帮建房。这个比例在岷县所有灾后重建户中占到了75%左右。”岷县住建局副局长勾承渝说,“乡亲们在政府的整体规划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力所能及地互帮互建、干些小工。这样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也会增加社会的和谐因子。

    按照科学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岷县坚持把城乡居民住房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灾区群众主体作用,结合不同区域、地理条件,统规自建,有序推进。当地45758户住房重建和35950户住房维修户已于今年6月15日前全部开工建设。截至7月16日,重建户已完成主体38428户。维修户已全部竣工。

    同携手,共赴明天。“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就能在这片昔日的废墟上重建起更美的新永光、更好的新岷县。”宋彩清心存期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