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 用心服务传递真诚---从政府惠民工程到全力服务群众社区公益性岗位凸显积极社会效应

08.01.2015  14:39

  在兰州的街道社区,提到这样一个名词,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公益性岗位”。在我市,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口将近2万人,他们多分布在各个街道社区,平均每个社区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占到总工作人员的80%,公益性岗位主要涉及社区平台、社区服务、机关事务、公共治安和维护稳定等几个大类。在不同的社区,这些公益性岗位的工作者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平凡的工作中他们收获了自我价值的体现,收获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虽然因为薪酬低、工作量大等问题,他们也迷茫过、困惑过,甚至退缩过,但是更多的时候想到群众对自己的信任,想到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他们还是选择了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坚守和奉献。如今,因为这个群体,社会公益性岗位的积极社会效应也更加凸显。

  “50、60后”成社区公益性岗位主力

  1957年出生的徐德生是和政西街社区的一名普通的综治员,也是公益性岗位人员之一。几年前,由于原来的工作发生变化,他来到社区成了这里的一名综治员。担任社区综治员以来,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工作现场,最后一个离开,在人手少的情况下,他都会积极主动地加班加点,社区清扫工作每天要与垃圾、灰尘打交道,上班时间早,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365天,天天如此,异常艰辛。为了确保每天保质保量地完成清扫任务,为居民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多年来,他主动放弃了节假日休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出色的工作成绩、优秀的职业品质,让他成为了领导眼中的骨干,是同事们心中的模范,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综治员。

  “我们社区这些50、60后的公益性岗位人员,别看岁数都不小了,但是干起活来踏实负责。平日里社区有什么事情他们总是主动冲锋陷阵,永远都冲在前面。他们用实际行动带动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向我们诠释了公益性岗位更多的意义。”和政西街社区的书记对记者说道。

  同样也是“60后”的公益性岗位工作者,赵红霞是铁路西村街道的助老员,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亲敬老”的真正意义。社区里谁家有了困难,也总是第一时间找到她,而她只要能帮上忙的,绝对不会推脱。“赵大姐可真是一个热心人。”在社区里提到赵红霞,凡是熟悉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她。

  走访多个社区,记者发现像徐德生和赵红霞这样的“50、60后”是社区公益性岗位的主要人员。“曾经他们是下岗人员、失业人员,但是在社区的工作中,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也服务于社会,让社区公益性岗位这份工作显得分量更重,也变得更有意义。”铁路西村街道一位负责管理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道。

  服务群众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前不久,张掖路街道召开了“平凡的岗位,无悔的追求”公益性岗位表彰活动。当鲜艳的奖状和简单的礼品发放到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手中时,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是一种被信任被认可的幸福。

  “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这几年来,自己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平凡,但是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还能得到街道的表彰,我感到特别光荣,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街道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刘锋如此说道。张掖路街道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道:“近年来,张掖路街道先后安置辖区内困难群体及‘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百余人到街道、社区工作,主要从事公益性岗位,义务在辖区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街小巷保洁、交通秩序整治、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也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在这中间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好人好事,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和政西街的计生专干段晓慧是公益性岗位上的一员,除了负责和政西街社区的计生工作外,她还自找了一份副业——照顾辖区居民张焕江。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那时,刚到社区的段晓慧听说社区有这么一名胡言乱语、满街疯跑的精神病患者张焕江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但到了张焕江家门口,不管怎么敲门、怎么劝说,她都躲在屋里,还恶语相向。邻居听了,纷纷摇头劝段晓慧别做傻事了。但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邻居异样的眼神,第二天买了水果、面包又去了,可还是碰壁了。直到第五天晚上,她的真诚终于感动了这个在别人眼里疯癫、甚至有点让人恐惧的妇女。敲开门的一刹那,段晓慧惊呆了,屋里漆黑一片,一股难闻的怪味刺鼻而来,借助楼道微弱的灯光,看见张焕江衣衫褴褛,躲在门后战战兢兢。她深吸了一口气,轻轻拉住张焕江的手,很冰凉,感觉到她并没有抵触情绪,就对她说起话来,可她却一言不发。段晓慧从衣柜里找出衣服给她穿上,拿出面包给她吃,听见张焕江轻声说,面包好吃,想天天吃。段晓慧听了,心里一阵酸楚,暗暗决定今后要好好照顾她。随后的日子里,段晓慧每天去看望她,并到社区为张焕江申请办理了低保和医保,免费领取药品给张焕江服用。没电了,找人检修,电器坏了,拿去维修,替她去交暖气费、电费。过年了,为她送去慰问金、米面油等等。除了照顾这个固定的邻居,段晓慧还主动照顾起了社区其他的几位空巢老人。

  “以前我刚下岗的时候,也很迷茫,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但是到社区工作之后,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我喜欢这份工作。”在采访中,段晓慧对记者说道。同样的声音很多次传进记者的耳中,这些说法都来自这些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人员,在从事这份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人都觉得虽然忙、虽然累,但是日子过得更充实了,能服务于更多的人,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积极社会效应日益凸显

  追溯公益性岗位的源头,这原本是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旨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辖区下岗人员到街道、社区就业。近年来,随着这项工作愈加完善,以往资金紧张、工资待遇较低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随着这份工作的不断开展,其社会的积极效应也体现得愈加明显。

  “公益性岗位主要涉及社区平台,主要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小街小巷保洁、交通秩序整治、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好像不难,但涉及的每件事情都很琐碎、具体,这就要求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有耐心,目前在我市的公益性岗位人员中,多数是50后到80前的人员,这些人员多数具备了这个条件,从事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上手。另一方面,这些工作的设置让原本下岗或者失业的人员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社会定位,从社会闲散人员变为服务人员,不仅加大了社会安全稳定度,同时也让社区服务群众的力量得到了充实,凸显出了非常积极的社会效应,也让这项政府的惠民工程变得更加有意义。”西北师范大学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一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分析了这个问题。

  记者走访街道社区了解到,现在社区负责的事情很多、很杂,同时也非常琐碎,仅仅依靠专职的社区干部根本无法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也变成了社区工作的主力军。“我们社区有90%以上的工作人员都是公益性岗位人员,他们任劳任怨,积极负责,为社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幸福社区的王珍如此说。在积极的社会效应背后,记者看到,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也存在着专业技能不强、薪酬有限等问题。在采访中,很多公益性岗位人员也希望记者帮助他们呼吁,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更多专业性的培训,并能适当地提高薪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