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不应急,就是个摆设

11.11.2015  03:43

    进入供暖季一周后,沈阳市遭遇六级严重雾霾污染,全市PM2.5均值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雾霾指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然而,一级预警发布数小时后,建筑工地却顶着停工禁令继续施工、环保局官网瘫痪近2小时、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竟不知情,而多数市民对如何预防重度雾霾并不了解,还有不少学生家长询问第二天学校是否停课、孩子可不可以不参加户外体育活动?面对如此重度雾霾污染,当地政府部门的应急预案可以说是遭遇了“梗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现在,启动应急预案已经成了流行词汇。那么什么是应急预案?权威解释是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我们也注意到,现在各地各系统都针对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建立了看上去非常完善的应急预案。但是,这种完善,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在突发事件面前,却不堪一击。说它是“应急预案”,还不如说成是“应付方案”更准确。沈阳这次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来临时,及时启动有效的应急预案,对降低伤害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反之,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会难以预料。但是,安全问题,通常是投入大见效慢,而且很复杂繁琐。对于各地政府而言,要经济增长比较容易,但如何投入建设安全体系,就容易动摇。而且往往把应急预案想得太简单。在不少地方,可能村镇里的应急预案和国家层面的都一样,完全没有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细化。传统的应急预案也是口号居多,而且是单向、单部门的。要知道,应急预案,应急的不是耳熟能详的方面,而是要能应对那些不确定的方面。应急预案,一方面训练的是对一定程度以下的灾害能娴熟应对,另一方面就是对不能控制的灾害,要做好准备,训练应急能力。应急能力就是培养面对不确定性,可能超出原来熟知的灾害情况下,该怎么办。大家都说应急预案,但忘记了在应急预案成为行动指南之前,它首先是要能影响意识,能影响对不确定事情的判断,对突发的不能应对的事情的意识和能力,现在缺乏的恰恰是这个。

    小马飞刀以为,怎么把减灾主流化渗透在每个政策的细节之中,这在知识上是个挑战,在政策上是个挑战,在理念上更是个挑战。沈阳这次事件,一定要认真调查,一定要搞清楚,要有科学民主开放透明的机制,吸取经验教训,不能轻易翻过这一页。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