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直击天津港爆炸核心区

20.08.2015  09:04

  记者跟随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直击天津港爆炸核心区

  中国兰州网8月20日消息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进入第8天。美华酒店、万丽泰达酒店因事故第八、九次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再次聚集了媒体的镜头。位于两家酒店之间的泰达学院,驻扎着以北京卫戍区某防化团为主体的国家陆上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的队员,7天来他们每天都在往返于爆炸核心区。

  当前工作:分类标记现场集装箱为下一步处置做准备

  19日上午,滨海的新区再次出现降雨,应急救援队一分队队长陈登举和他的队友们不得不先暂时从爆炸核心区撤回到驻扎地泰达学院,等待天气条件的变化和指挥部的进一步命令。

  这是他们进入爆炸核心区进行救援工作的第7天。

  13日一早,陈登举和战友们接到参与滨海应急救援的任务,于当日13:40分赶到了爆炸事故现场。

  在核心区进行搜救和侦检工作的,总共有15名队员。他们每3人一组,轮换进入核心区。起初的工作重点是搜救和安全监测、化学品侦检。

  从18号开始,核心区的队员开始进行现场集装箱的分类标记工作。空箱子,标记为1类;装有非化学物质的,比如轮胎、轴承之类的,标记为2类;装有化学品的,标记为3类。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下一步处理有危险的化学品做准备。比如金属钠,用密封桶封闭起来,就不会有安全问题

  工作难点:现场残留金属钠等化学品遇积水会爆炸

  陈登举介绍,现场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部分白色粉末,比如金属钠,遇水会自燃爆炸。“有时候爆炸就在距离我们身后5米左右的距离,像个火球。”一分队一组组长王亚向记者介绍,现场工作人员对集装箱进行检测,鞋子上可能会沾上部分金属钠等易燃的化学品,走过积水的时候,金属钠吸水会冒烟。但是不会立即爆炸,会有约三四秒钟的延迟时间。大概当工作人员走出几米远,身后就会传来爆炸声。

  “虽然有一定的危险,但是我们经过专业的训练,安全基本上可以保证。”王亚不无自信地说。

  家人牵挂:一定要注意安全

  采访过程中,雨渐渐停了。太阳刚一露头,身穿迷彩服在泰达学院广场接受记者采访的队员们,已是满身大汗。“如果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入爆炸核心区作业,不超20分钟,就会全身湿透,脱下衣服一拧全是水。”

  由于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有效时长为50分钟,所以每位队员在核心区作业45分钟,就需要轮换。每位队员平均每天要轮换5次左右。任务比较紧的时候,就在现场附近吃盒饭。

  赶赴滨海的时候,大部分队员来不及也并不想告诉家人。后来老家的亲人们从新闻里得知了他们去爆炸核心区的消息。“她给我打打电话的时候,就说了一句注意安全。”陈登举说到老婆的叮嘱,“我知道她和爸妈都特别担心我,只是嘴上不说。每天完成任务之后,晚上若有时间,我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好让他们安心。”

  记者直击:现场有些地方冒白烟,有些地方冒黄烟

  吃过午饭,天气转晴,人民网记者穿上防护设备跟随应急救援队一起进入爆炸核心区,随处可见残损焦黑的汽车残骸、红红绿绿的集装箱,扭曲着叠堆在一起。不远处的废墟上,有的冒着白烟,有得冒着黄烟,部分地面有积水。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