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校园暴力不能止于问责

30.03.2015  10:47

  许婧

  校园,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原本应该用美好、纯真等词来形容的花季少年,却越来越多地与暴力等词联系在一起。

  日前,一组来自云南富宁县的照片被上传至网络:6名年轻女孩殴打1名初二女生后举着剪刀手拍照,并配上了3个笑脸鼓掌的表情。照片发布后立即引起网友的愤慨和谴责。

  从照片发布、网络媒体转载、警方抓获嫌疑人,到政府展开责任追究、相应官员付出代价,经过这样一套疏密有致的程序,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仿若制造一件工业品,站在生产线的这头就可以知道那头出来的产品结果。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自然要承担相应责任。但是这6名年轻女孩怎么沦为犯罪嫌疑人的,今后的人生道路又当如何走下去却往往成为一个大大的问号。

  “蝴蝶扇动了翅膀,两周以后就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灾难性的风暴。”一个微小的教育失误,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如果被忽视,常常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在这则新闻报道中,有两个细节值得重视:一是这6名女孩的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不懂教育不懂法律,其中一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二是学校没有开展相应的法制教育,甚至认为“学生间经常约人打来打去的”算不上违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发生校园暴力恐怕都难。

  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不幸的家庭。他们大多受到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形成的培养。应试教育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试图以暴力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同时,未成年人正处于发育阶段,心理、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对部分影视作品、书籍或游戏中所宣扬的江湖义气、以暴制暴和暴力英雄不能正确认识,而是错误地认为,暴力英雄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他们往往先好奇,再崇拜,然后去模仿。

  什么样的土壤就长什么样的树,精神的培养基虽无法决定未来的高尚与卑下,但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当下。关怀远比谴责来得更重要,要化解这些暴力孩子的戾气,当然需要有关部门“抓住影响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强化服务手段、整合社会资源、营造育人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家庭给予足够的关怀,让其感受家的温度。对学校而言,保护好、教育好学生是其天职,法制教育与心理疏导不能有遗漏,学生成长的细节就是蝴蝶的舞动翼翅,不只有美丽还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