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黄土高坡:林区通路 农民造林 生态致富

02.06.2014  20:00

  中新网兰州6月2日电 (南如卓玛)今年46岁的李永军祖祖辈辈住在甘肃庆阳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一直是村里被接济的贫困户。直到几年前,李永军依靠苗木产业培育变成村里的“暴发户”,短时间内盖起洋楼,买上越野车,告别了“窑洞生活”,令全村人羡慕。

  李永军生活的宁县盘克镇前渠村,十年前也是令当地官方头疼的“顽疾之地”。地处甘肃东部的庆阳是陕甘宁交会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惯称“陇东”。宁县前渠村位于子午岭(当地的一个大林区)林缘区,当地大部分土地是不宜耕作的陡坡地,广种薄收。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基层时,来到距省城兰州相距510公里的宁县,到访前渠村的田间地头。初夏时节,闻着扑鼻的山花香气,驱车于子午岭的山间沟壑,经历了“山路十八弯”,道路两旁已是绿树成荫,这与外界想象的黄土高坡判若两地。

  据李永军介绍,十年前,当地撂荒地很多,植被稀松,村民都住窑洞,村里不通公路。他回忆,当年村民去镇里赶集时,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架子车”,逢土桥还得卸货扛车过山道。

  2005年,李永军和村民马宁源等六人凭着在附近林场打工时学到的育苗技术,在村里搞起了木苗培育。“当时,村里人都不看好这个产业。”马宁源如今是盘克镇森园春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然而,到2009年时,他家年收入达到15万元。

  马宁源回忆,当时全村人看到他们的成功,几乎是“一窝蜂”似的栽植苗木,全村人告别过去的农耕模式,走上了苗木产业培育的道路,每亩地一年收入约1万元左右。

  “当时,村里人经常围在我家地头学习如何如浇水、撒菌药等操作技术,大家一起讨论”。马宁源说,刚开始自己也经常进山里寻找苗木种子,也去外地寻找销路。此后,在政府帮助下,建立了盘克镇苗木供需信息发布网站,不断有北京、天津、内蒙等地客商来购买苗木。此外,还成立了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土专家”培训种苗人,村民间经常交流先进技术和经验。因当地苗木抗寒抗旱,造林成活率高等优势而受客商青睐,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

  记者随当地向导爬到当地一座山头,俯瞰周围的山,多是栽植成活的新苗木。放眼望去,山脚村民的房子很显眼。

  据统计,前渠村329户农民中有290户在自家地里培育起了苗木。短短几年光阴,昔日靠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种粮糊口的农民,摇身变成了存款数万的苗农。而且,在前渠村脱贫致富的鼓舞下,盘克镇其他村子纷纷栽植苗木,并不断前来“取经”。

  然而,前渠村的致富也不是一帆风顺。被称为“造林书记”的张晓荣两年前任职盘克镇党委书记时,由于当地村民不懂市场行情,盲目种植油松,而当年苗木价大跌,树苗严重滞销,苗农们坐在田间一筹莫展。“我在村里调研一个多月,挨家挨户摸底查清,晚上和乡亲们商量解决的办法,最后提出‘盘克万亩生态经济林’计划。”张晓荣说,计划用七年时间在全县宜林荒山、撂荒地绿化造林和苗林培育155万亩,使森林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前渠村和宋庄村作为试点村,荒山、荒滩、荒坡和公益性墓区等五类地块大规模移植小苗。张晓荣介绍,根据规定,每亩移植450株以上,政府每株给予4毛钱补贴。七年后,林农可销售这些当时移植的树苗,每亩须留110株作为生态林,循环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张晓荣介绍,横跨陕甘两省的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亦为黄土高原最大的原始次生林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当地具有育苗的天然优势。

  2013年,庆阳官方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决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宜林荒山林木种苗产业培育,对种苗培育、荒山造林面积达到100亩以上的给予适当补助,每年利用宜林荒山100万亩培育林业种苗产业,到2020年,实现荒山造林700万亩。

  按照这种规划,相当于在庆阳市境内“再造一个子午岭”,使当地的森林覆盖率将提升近10%。

  庆阳市林业局测算,亩均收入1万元左右,换而言之,730万亩宜林荒地即700多亿元,能使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超过3万元。

  庆阳市市长栾克军表示,将调动全社会参与“再造一个子午岭”的积极性,将此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切实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绝不能“虎头蛇尾”。

  今年上半年已经收入30万元的李永军说,短短几年,把昔日一文不值的荒坡变成了自己的“绿色银行”,黄土高坡上有了“天然氧吧”,真是恍如隔世。“如今再看看废弃的窑洞,贫穷和我们要说再见了”。(完)

【编辑:刘薛梅】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