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宁县苗林结合培育工作纪实

12.09.2018  04:52
  近年来,庆阳市宁县创新经营机制,探索实施了“苗林结合、以林养苗、以苗促林”的苗林结合培育工程,完成苗林培育74.8万亩,建成18个万亩、20个5000亩苗林培育示范点,苗林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8%。
   高密定植,激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
  “高密度定植法,明晰了经营主体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突出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调动了各类经营主体及群众自主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宁县林业局局长赵渊说。
  为了破解增绿不增收、群众积极性不高等的瓶颈,宁县财政出资在盘克镇前渠村建立宜林荒山高密度苗林结合培育试点,每亩按222至666株的密度进行小苗密植,长大成林后,每亩永久保留111株作为生态林,其余间伐出售。按照高密度定植试点经验,宁县依托全县155.7万亩林业用地,走规模化、品牌化和融合发展的路子。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整合林业项目资金8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本6532万元,助推苗林产业发展。同时,发放苗林产业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615万元,带动1.4万户贫困群众发展苗林5.2万亩。
   “331+”模式,助推苗林结合培育规模化
  “我们以庆阳森园春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为依托,以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吸纳周边6个村的410户群众加入,发展苗林1.1万亩,年收入1100多万元。”盘克镇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宁源说。
  宁县以“331+”产业扶贫模式为载体,依托“三北”工程、退耕还林、造林补贴、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补植等林业重点项目,采取统一规划设计,由专业造林队伍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的方式,建成千亩以上苗林产业基地77个,培育苗林18.6万亩,辐射带动群众3.2万户。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的绿化企业、合作社和苗林产业大户18个,通过流转群众的宜林荒山荒地的方式,完成苗林培育6.8万亩。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产业大户牵头,成立16个林业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栽培、统一管护、统一销售,培育苗林3.6万亩,社员户均增收2.6万多元。积极鼓励村级集体带头培育,已有36个行政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培育苗林4.7万亩。同时,鼓励引导有劳力、有技术、有土地的6.9万户农户,自主培育苗林9.9万亩。
   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秋日的宁县,青果满枝头,药材吐芬芳,蜜蜂林中游,土鸡林丛闹,这是发展林下经济带来的可喜变化。宁县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形成了“林—草—药”“林—果—菜”“林—药—蜂”“林—禽—兔”等立体种、养模式,实现林业生态资源与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提高了林地综合利用率。
  “我们把苗林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发展苗林1680亩,其中村集体560亩,并融合发展特色经济,林下套种药材、瓜菜等低秆作物,年收入可达18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60多万元,群众人均增收8500多元。”焦村乡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军同说。
  为了让青山绿水变成群众增收、企业增效的金山银山,宁县在发展传统树种的基础上,栽植樱花、碧桃、雪松、金叶榆、红叶李等中高档绿化树种,精心打造和盛天香园的千亩油用牡丹种植园、莲花池景区千亩观赏林,让生态林、观光林、经济林融合发展。目前,全县苗林产业年产值6.54亿元,带动全县农民每年人均获得苗林经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政策补助等收入1283元。(庆阳市林业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