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发展苗林培育产业纪实(图)

03.11.2015  09:11

  原标题:让山川绿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庆阳市发展苗林培育产业纪实

  华池县乔川乡的杏树林生机勃勃。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该乡昔日的荒山已经郁闭成林。每到秋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煞是好看。

  通讯员 汪琳 记者 先朝阳

  宁县盘克镇前渠村,由于地处子午岭林缘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程度深,是庆阳市典型的子午岭林缘区贫困片带上的村子。

  但是,近两年,前渠村却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背靠子午岭林区的前渠村,虽然缺少平整的可耕地,但宜林山地多,发展苗林基础好。在扶贫攻坚行动中,庆阳市立足地域实际,提出了以农民“五变”为牵引的产业扶贫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前渠村把广种薄收的“粮农”变成了植树造绿的“林农”。

  为了发展苗林培育产业,在村支书马宁源的带领下,村上成立了盘克镇森园春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合作社,引导苗木种植户走“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路子。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如今,合作社发展成为辐射带动盘克镇6个村410户农户,种植容器油松、侧柏等12个品类的苗木3850亩的知名组织。他们生产的国槐、刺槐、侧柏、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红刺玫等30多个中高档绿化苗木已打入北京、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市场,年增收上千万元。

  “一亩苗木一座楼。”现在,前渠村110户群众都搬迁住进了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家园,村里光小轿车就有30多辆。村上还先后荣获“县级文明村”、“和谐示范村”、“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十强村”等殊荣。

  去年以来,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多次到前渠村调研,对他们保护生态,发展苗林产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前渠村成了庆阳市发展苗林结合产业致富的典型,也为当地发展苗林产业探索了路子,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2013年,庆阳市委、市政府着眼于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战略方针,着眼于创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的客观要求,适时做出了发展苗林产业,“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重大决策。紧盯这一目标,庆阳市不断强化保障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壮大产业。经过两年努力,已完成苗林结合培育213.01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全市农民户均拥有宜林荒山和无立木林地近17亩,加上近年来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大量撂荒地和弃耕地,都是闲置资源。”庆阳市林业局局长樊德民介绍说:“这些土地大部分都适宜树木生长,为进行苗林结合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为此,庆阳市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当地730.8万亩的宜林荒山、100万亩弃耕地、49.9万亩无立木林地资源。市上抢抓城镇化提速给苗林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提出从2013年起,全市每年利用宜林荒山实施苗林结合培育100万亩,到2020年,实现宜林荒山造林700万亩。这接近子午岭林区的面积,也就是说,庆阳市将利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子午岭”。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庆阳市出台了《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进一步明晰了经营主体对林木种苗的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经营者既有造林育苗的义务,又有处置苗林、享受收益的权利。在宜林荒山一亩地栽植440棵树,成林后可依规逐步间伐330棵,获得经济收益,保留110株作为生态公益林经营,享受国家公益林补贴。这样,农民可以通过采挖大树补栽小树的方式,保持循环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栽植苗林的积极性。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认为值得肯定和推广。

  在政策驱动的基础上,庆阳市还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由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各县区每年筹措1000万元,扶持苗林产业,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苗林培育。目前全市引进造林育苗企业48家,发展个体育苗大户108户,成立专业合作社117个,参与农户22万户,累计启用民间资金18532万元。

  庆城县兴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3月。现有社员220人,技术、管理人员22人。去年以来,合作社先后筹措资金1200余万元,租赁玄马镇老庄村塬边地1110亩、水浇地220亩,培育国槐、油松、白蜡等苗木302万株。并通过老庄村农民利用林地入股,利益“三七”分红的方式培育以油松为主的苗林2.5万亩。按照合作社负责人算的账,育苗7年共需投入1500多万元,7年后苗木收入可达1.79亿元,其中入股农户的红利收入2250万元,合作社220人的纯收入就有1.5亿元之多。

  为确保育苗产业和造林工程取得实效,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庆阳市各级政府把苗林结合培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了目标责任考核管理,改变以前林业部门单独工作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把以前的“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把部门的“独角戏”变成全社会的“大合唱”。庆阳市坚持“整流域规划,规模化治理”的原则,绘制了《庆阳市“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规划图》,实行“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全市建立了市、县9个“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实行“一厅式启动,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从产前的科学规划、产中的技术指导、产后的市场营销实行全程服务,市苗木产业联合会组织了专业的销售队伍,先后到北京、内蒙古、山西、青海等省区14个地市开展苗木推介活动。

  近年来,全市共有391支造林专业队参与了苗林结合培育施工,新建万亩以上示范点24处29.7万亩。这种专业队包苗木、包栽植、包成活的机制,确保了苗林结合培育的质量。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庆阳市初步探索形成了结合林业项目融资培育、招商引资租赁承包培育、专业合作社集中培育和农民自主培育等四种苗林产业培育方式。目前,全市已成立苗林结合培育专业合作社117个,绿化企业和个体造林育苗大户共完成苗林结合培育面积23.9万亩,全市22万余农户自主培育苗林48.9万亩。

  环县虎洞乡贾驿村农民苗志义在自家周围方圆4公里的范围内植树5万多棵,现在,这些树木中有六成以上已成材,部分经济林已挂果,林果年收入3万元以上,成材林估算价值超过40万元。“今天植树种草治理荒山,到了子孙手里,留下的就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苗志义说。

  据环县林业局统计,该县林业用地面积已达到428.7万亩,其中疏林地和宜林地230多万亩,在每年15万亩的苗林培育工程中,这些林地将进一步改造,增值增效。苗木成活7年后,按照挖大补小的方式,将持续循环,农民收入也将成倍增长。

  据专家测算,实施700万亩苗林结合培育,每年可蓄水3.7亿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1.5亿吨,制造氧气1.2亿吨,固碳0.7亿吨,能够有效扩大环境容量,为庆阳市两个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目前,全市参与苗林产业的农户22.3万户,其中贫困户4.03万户,7年后,全市苗木总收入预期可达69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能够有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据樊德民介绍,通过“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17.2个百分点,可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标准。此外,还可以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目前,全市8县区109个乡镇、1185个行政村、22个国有林场均实施了苗林结合培育工程。通过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地增强广大群众的绿化意识,营造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的良好氛围,也为群众建起了一个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为子孙留下了绿水青山。

  发展苗林结合培育产业,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是创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的重要内容和强力支撑。庆阳市委栾书记说,搞好苗林结合培育,不是栽几棵树造一片林的问题,而是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栽历史、栽文化、栽人类文明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