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通坦途共奔致富梦 ——庆阳市今年建成3173公里通村公路
2015年,庆阳农村公路建设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全年建成3173公里通村公路,这是前10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和。
这一年,老区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挽手攻坚,修路机械所到之处,群众夹道欢迎,为机械披上红绸缎,为工人送水送饭;许多群众更是自己出力、自己监督,同心协力修筑着一条条“心路”。
10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陇东大地果实缀枝、喜讯频传:今年开工建设的324条3173公里交通扶贫农村公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大会战告捷!
“穷在天、困在路、贫在人、弱在带”,这是掣肘庆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欠账严重和自然条件制约,出行难成了父老乡亲的一块心病,盼修路成了几代人的夙愿。
为此,庆阳市委、市政府借助全省交通突破行动的东风,向全市发出号召,启动实施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让农村群众告别“行路难”的历史。为确保这场战役的胜利,庆阳市制定了《全市交通扶贫攻坚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全市“6873”交通突破大会战实施方案》,提出把贫困地区作为交通扶贫的主战场,力啃农村公路建设“硬骨头”。
通过两年的努力,如今,“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正在庆阳大地延伸开来,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网愈加明晰。
发出会战动员令
庆阳市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陇东大地被割裂成一条条沟、一道道梁,成了阻碍发展的天然屏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是贫困山区的现状。
“喊话话容易,见面面难,中间隔了九十九道弯。”环县山城乡王山口子村李茂信老汉站在沟壑边,扯直嗓子喊了一腔,回头憨厚地给记者说:“唱的就是咱这里过去的现实,没有路,人能穷死,我们就盼着这样的历史快点结束。”
民之所向,政之所施。“庆阳的贫在天,这是自然条件差;庆阳的困在路,这是基础设施落后。历史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太多,我们要竭尽全力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让老区人民尽快走上致富坦途。”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3年,庆阳市作出了实施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的重大决定,规划通过“三年大会战、一年大扫尾”,投资40多亿元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6268公里,到2016年底,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要比全省提前1年、比全国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目标,彻底改变庆阳“困在路”的现状。
特别是今年,作为革命老区的庆阳市,收到了中央、甘肃省多项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多重“大礼包”,更进一步坚定了打赢农村公路大会战的信心和决心。市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的“6873”交通突破行动,结合市情实际,提出交通建设“6113”目标,即从2015年起,用6年时间,投资1575亿元,建成铁路698公里、公路9917公里,其中,农村公路达到7878公里,全面实现对内对外公路畅通、铁路连通、航路广通3大突破。
作为全市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2015年全市计划完成3173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占全省建设任务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全市前10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和。
力啃发展硬骨头
谈及全市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庆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贠建民说:“我们要通过三年决战和一年完善,让全市所有行政村告别晴通雨阻的行路难历史,把制约发展的‘硬骨头’啃下来,让庆阳的老百姓走上平坦、舒适的致富路、幸福路。”
一个庄严的承诺,坚定一个不可动摇的决心。在环县小南沟乡杨胡套子村通村公路建设现场,人头攒动、机器轰鸣,路面上压路机、挖掘机、翻斗车、三轮车等大小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9月间,一条宽阔的柏油路延伸向了村庄深处……
这只是庆阳市农村公路大会战的“冰山”一角。今年,是庆阳市历史上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最大、里程最长的一年。庆阳地形复杂,山、川、塬、沟、峁、梁,不同的地貌把陇东大地割裂成了无数小块,彼此并不相连。这样的地貌特征,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这就需要开山架桥,需要削山填沟,建设成本和难度都高于全省乃至全国水平。
今年启动的“6873”交通突破大会战,需要投入资金15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66年来交通建设总投资的3.6倍,资金量之大前所未有。面对资金困难,庆阳市积极探索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融资”的新型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变压力为动力。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补助、项目资本金的同时,采取财政预算、项目整合、银行贷款、地企合作共建、引导社会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着力破解资金短缺难题。近三年来共争取中省项目补助22亿元,多渠道筹集资金21亿元。
建设里程多、任务重,工程质量成了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严把设计评审关、招标投标关、材料进场关、工程技术关、工程监理关、社会监督关“六道关口”,庆阳市交通部门采取监督检查、专业机构技术检测、监理人员现场旁站、乡村干部全程跟踪、村民代表义务监督的“五方监管”模式,确保了工程质量合格优质。
农村公路修建难,养护管理更难。为此,庆阳市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市、县、乡、村四级全部成立了管养机构,配备专职管养人员,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有效”的目标。同时,创造性地建立了“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交通管理责任制,被誉为“庆阳模式”。
而今,一条条坑洼难行的“泥水路”变成了坚挺的水泥路,一道道崎岖颠簸的山坡路变成平坦的沥青路,盘旋纵横的农村公路承载着革命老区人民快速发展的愿景,编织着革命老区人民幸福生活的梦想。
架起致富彩虹桥
“只要我们把农民增收的致富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转型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路,铺到家门、修到地头、通到村口,就等同为实现老区全面小康架起一道道‘彩虹桥’”,栾克军充满自信地说。
合水县西华池镇杨宏斌,看上了杨沟崂村优质的地下水资源、富足的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毅然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工作,在家乡投资建起了饮用水厂。蒿咀铺乡九站村的梁永刚,依托从家门口通过的雷西高速便利条件,投资成立了合水县益禾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乡亲们一起搞起了肉驴养殖。
今年5月,正宁县山河镇李家川村通村公路建成,一条全长27.69公里的新修公路直接通到正宁县城,惠及沿途263户1074人。李家川村民蔺汉从告诉记者,10多年前李家川村建了一批蔬菜大棚,种的菜很好,可惜运不出去,后来这些菜棚只能闲置。这条路修好后,村上栽植的山地核桃和其他农副产品,都能卖上好价钱,村里闲置的10多座蔬菜大棚也重新启用了。
在华池县紫坊畔乡刘坪村村民党小玲家,说起刘沟至刘坪村通畅工程给她家带来的变化时,党小玲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儿子到结婚的年纪了,这条路要是再不通,还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盖房子、娶儿媳妇、抱孙子。以前看了几个对象,她们一看我们的交通条件,都不愿意嫁过来。现在好了,路修好后,给儿子娶媳妇不再有难事了。”
公路建设一小步,经济发展一大步。农村公路的建设和通行条件的改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公路网络,吸引了诸多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批以宁县海升千亩现代化苹果高科技示范园、中庆公司、镇原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以种植、养殖、加工为特色的产业群体。
从“此路不通”,到“村村通”,再到“户户通”,道路交通的飞速发展,让各类生产要素流动,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汇集于陇东大地,为庆阳老区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记者安志鹏 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