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传统养羊转型"工厂模式":产业脱贫蕴"精气神"

15.01.2020  13:20

甘肃庆阳中盛农牧建设的现代化肉羊养殖场。(资料图) 李文 摄

  中新网兰州1月14日电 (记者 侯志雄)“三年时间,从零开始,在庆阳市‘托’起来一个肉羊产业链,肉羊制种体系、品质检测能力、羊肉统一标准供给能力处于国内领先。”自称“养羊人”的甘肃省人大代表张华将甘肃庆阳当地石油、煤炭产业对比后说,用5至10年时间,将形成千亿元的肉羊产业链。

  来自庆阳市镇原县的甘肃中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在甘肃“两会”期间庆阳代表团讨论发言时表示,“作为深度贫困县的代表,要有脱贫的‘精气神’,庆阳农村千家万户养羊,未来给民众带来直接收益不次于能源产业发展。

   随着养羊业向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养羊专业化程度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为庆阳中盛农牧大学生“羊倌”在检测羊只。(资料图) 李文 摄

  庆阳地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饲草资源丰富,“与羊结伴”“家家养羊”成为当地农民的传统。

  距兰州千里之外,中盛农牧庆阳环县洪德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场副场长虎与龙刚从羊舍中巡查回来。2017年,他从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应聘到环县中盛公司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场当“羊倌”。

  从饲养员到技术员,再到区块负责人。2019年,虎与龙洪任洪德繁育场副场长。他说,“现在公司招收工人均是直接从高校招生,以保证人员的素质。”今年1月6日,他和中盛农牧城东塬羊场的一名女大学生“羊倌”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集体婚礼。

  与龙与虎经历类似,毕业于兰州外国语学院的朱娟娟,之前在外地企业上班。2019年应聘到中盛农牧集中两个月培训后,被分配到环城镇漫塬村养殖场任场长。在半年的实践中,她学会了开三轮车、打草、羊只饲喂、接产、防疫等工作。她说,“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积累了管理经验。

  “大学生逐渐成为发展科学养羊的生力军。”张华说,目前,在中盛农牧有600多名大学生“羊倌”。随着养羊业向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发展,养羊专业化程度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大学生“羊倌”努力为庆阳当地羊产业做贡献的同时,一些大学生“放不下架子”,他们的家长和周边民众更是不认可。

  近日,环县官方通过举办羊人“喜气洋洋过新年”和中盛农牧新年晚会中,将大学生养羊作为重头戏。其中,情景朗诵《羊背上的青春》将大学生“羊倌”养羊的真实故事搬到舞台上讲述。不仅给大学生“羊倌”鼓劲加油,厘清了对大学生从事养羊业的误区。虎与龙说,“把我们养羊的故事展现出来,让很多大学生‘羊倌’走出了心理误区。

  目前,中盛农牧有直接从事养殖员工3700多人,张华说,即使发展到1000万只羊的规模,也只有7000人能进厂务工。这些年,中盛农牧在庆阳市5个县包了3万多农户的分散养殖和技术传播,让农民在肉羊养殖产业链上就业。

  在饲料和产品运输环节,中盛农牧全部交给农民成立的运输车队,参与运输的经营者400余人,人均收入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进行业务培训吸收当地农民当产业工人,从本地区优先挑选贫困劳动力,培训后到各个养殖场当工人,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

  “我买来羊羔,养几个月后,再交给公司,销路不用愁。”庆阳西峰区彭原镇芦子渠村村民翟立元从中盛公司引进湖羊进行育肥。家中的羊只养殖规模在500只左右,年出栏1000多只,收入10多万元,养殖收入已成为全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张华表示,这得益于庆阳官方因势利导出台《关于大力推广中盛模式加快现代化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

  在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庆阳以中盛农牧为依托,不断健全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加工营销、商品育肥基地建设,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创建肉羊品牌,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合同放养、股金分红等形式,带动周边贫困户稳定增收。预计到2021年,庆阳优质肉羊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年出栏400万只,羊肉产量8万吨,肉羊产业年产值达到62亿元,带动4万多农户实现稳定脱贫。(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