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发展苹果产业推进精准扶贫侧记
原标题:务好“铁杆庄稼”助农“同步小康”
——庆城县发展苹果产业推进精准扶贫侧记
农谚说,春到人间,栽树当先。今年春季,庆城新栽了11404亩矮化、乔化优质苹果树,补植439亩,老果园间伐改造2020亩,举办果业培训18期、参训2100人次……
这是庆城县按照产业发展定位,采取得力措施,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
引智+孵化=合作共赢
要想于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庆城县2015年必须实现稳定脱贫6700人,使贫困面下降3个百分点。这是一个艰巨的目标,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如何有效扶贫?贫困怎样才能得到破解?答案是围绕扶贫攻坚目标,全力破解制约瓶颈,培育和壮大苹果这个全县发展多年的特色富民产业。
但长期以来,庆城县农民群众守着“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污染较少”的“独特优势”受穷。而发展起来的果园,受单位面积上树多树大产量高的传统思想影响,长期存在树冠郁闭、果品质量差、果园效益低、劳动强度大等瓶颈问题,每亩收入还不足5000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庆城县采取引智合作的办法,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组建了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成为技术“引擎”和“孵化”基地。在苹果试验示范站的带动下,开展科技培训1.7万人次,其中管理技术人才4000多人,农民专业技术人才67名,形成了县有示范站专家指导、乡镇有基地培训阵地、村组有技术员具体实践的三级人才培训体系,解决了全县苹果产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成为地校合作的典范。
科技+创新=华丽蝶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苹果优生区逐渐北移,庆城将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苹果核心区之一。但全县苹果产业规模化推进慢,与实现这一目标存在很大距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庆城县出台了进一步发展苹果产业的意见,推广新技术,创新提品质,力促苹果产业成为群众脱贫的“香饽饽”产业。
围绕生态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世界新优苹果品种103个、最新矮化砧木27个进行了试验研究,建成乔化老园改造、乔化密植、乔化稀植、矮化密植和砧木试验等试验研究区50亩。推广矮化密植和郁闭园间伐改造技术,引进优质苹果良种矮化苗木繁育技术,在蔡家庙乡蔡家庙村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500亩。
目前,全县累计完成优质苹果栽植2.5万亩,推广果园标准化管理12.68万亩,实施示范园建设0.8万亩,创建省级示范园3个、市级6个,形成2个万亩(1万亩矮化密植、1万亩间伐改造)栽植示范带,实现了老果园的“华丽蝶变”。
典型+收益=集群效应
庆城县积极探索经营权转换、整区域推进、股份制合作等模式,培育典型,让效益引领发展,变“被动”栽植为“主动”建园。
立足部分乡镇果园少、群众缺乏务果经验的实际,西农教授和果业局专家带领果农大户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果业技术人员入户入园宣传,面对面做思想开导工作,打消了新建园农户的思想顾虑。南庄乡对于新建果园的树苗、化肥、地膜全部买单,在三四年内没有挂果没有收入时,还按照每亩350元的标准发放土地流转金,为其他乡镇做出了示范。县果业局还开通了县果业门户网站和果业信息平台,按时按需发布果业科技信息,为果农提供急需的信息,让网上交易成为新举措。
2014年,庆城县苹果产量达到15.3万吨,销售收入突破4.5亿元。赤城乡万胜堡村果农张永忠,10亩苹果园,收入25万元,其中1亩多SOD蜜苹果就卖了8万多元。赤城乡赤城村李喜恒种植8亩苹果园,收入24万元。如今,尝到甜头的果农,用智慧与汗水推动着这个惠农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使小苹果发展成为摆脱贫困的大产业。(通讯员 贾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