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广河县举行“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
原标题:齐家文化——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齐家文化简介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是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齐家文化遗址古墓群是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遗址有三百多处,除了齐家坪遗址之外,较著名的有甘肃永靖大河庄遗址、秦魏家遗址、武威的皇娘娘台,青海乐都的柳湾遗址、神木石卯梁遗址等。随着齐家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齐家文化已成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日益扩大。
中国甘肃网 8 月 14 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 “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在临夏广河县举行
在甘肃临夏广河县齐家文化命名地遗址举行的“齐家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和观摩活动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形成于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构建具有突出贡献。
齐家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夏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被学界一致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因其地域环境、聚落形态、青铜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类型特征明显,跨文化因素复杂和跨学科研究多样性而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齐家文化在广河县齐家坪遗址发现命名91年来,共发现遗址1500余座,发掘遗址30余处。找到了大量齐家文化玉器、青铜器和陶器的典型标本,经过针对广河齐家坪等重要遗存的考古学发现与研究,齐家文化与中原地区诸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由于其分布区域位于中原地区和欧亚大陆之间的陇东及河西走廊,成为链接欧亚两大文明发祥地的重要通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齐家文化与夏王朝存在时期大体相同,而起始年代略早,其文化面貌与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文化有较大差异,接受了东西两个方面的文化影响。”
此次研讨会同时在专家学者中达成共识,将齐家文化的聚落与经济形态、生态环境、社会组织结构、金属器与冶炼技术以及玉器和玉文化等课题展开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并通过新一轮的学术热点,使以齐家文化为重要代表的我国西北地区文明化程度和进程逐渐清晰起来。
文化命名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经济状况
齐家文化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各氏族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聚落遗址一般都发现在便于人们生活的河旁台地上,房子大多是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多用白灰面铺成,非常坚固美观。地面中央有一个圆形或葫芦形灶址。这种房屋结构,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齐家文化的主要农作物是粟,在大何庄遗址出土的陶罐中曾发现了这种粮食。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次为骨角器。农业生产中挖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和骨铲。有些石铲已经用硬度很高的玉石来制作,器形规整,刃口十分锋利。骨铲系用动物的肩胛骨或下颚骨制成,刃宽而实用;收割谷物用的石刀、石镰多磨光穿孔;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用于加工谷物。总的看来,石斧、石铲、石锛的数量都很少,或许反映农业生产并不十分发达。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畜牧业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动物骨骼得知,家畜以猪为主,还有羊、狗、牛、马等。仅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三处遗址统计,即发现猪下颚骨800多件,表明当时养猪业已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与饲养业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存在,一些遗址中发现了氏族先民捕获的鼬、鹿、狍等骨骼。
手工业生产比马家窑文化有很大发展。制陶技术和纺织业进步明显,青铜冶炼技术开始推广,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中制陶技术仍以泥条盘筑法手制为主,部分陶器经慢轮修整,有一些陶罐的口、颈尚留有清楚的轮旋痕迹。
文化特色
考古学上的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
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
陶器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主要是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一些器物的表面施以白色陶衣。大量陶器是素面的,有些罐类和三足器拍印篮纹和绳纹,也有少量彩陶,绘以菱形、网格、三角、水波和蝶形花纹,线条简化而流畅。器物造型以平底器为主,三足器和圈足器较少。典型器物有双耳罐、盘、鬲、盆、镂孔圈足豆等,其中以双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最富有特色。齐家文化的陶工还善于用粘土捏制各种人头造型和动物塑像,人头长颈圆颊,双眼仰望;动物有马、羊或狗等,形体小巧生动。还有一些陶制瓶和鼓形响铃,铃内装一个小石球,摇时丁当作响,是巧妙的工艺品。
青铜器
冶铜业的出现,表现出西北地区这一部族先民的杰出智慧与才能,是齐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早期青铜器铸造和生产力发展的一项突出贡献。皇娘娘台、大何庄等地已发现红铜器和青铜器共50多件,种类有刀、锥、凿、环、匕、斧、钻头、泡、镜和铜饰件等,还有一些铜渣。齐家坪遗址出土了一件有长方形銎,并附一对小钮的铜斧,刃部锋利,全长15厘米,是齐家文化最大的一件铜器。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一件铜镜,直径9厘米,厚0.4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保存较好
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其实,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 □据中国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