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广州3天得登记,难操作就是“坏政策”

26.11.2014  12:25

  在《庄子·外物》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庄子家贫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告诉他,等收到地租就借给他三百金。庄子很生气,讽刺监河侯说,自己在来的路上看见一只鲋鱼被困在车轮碾过的车辙中,庄子于是想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来救这条鲋鱼,鲋鱼生气地说,本来用斗升之水就可以把我救活,等你开出运河,我早就成鱼干了!

  这个故事读起来显得夸张又可笑,因为没有人会为了救一条鱼而开凿一条运河。但在现实中,我们却不难找到一些与其有点类似的例子。

  比如日前广州市政府公布新规,规定外来人员3日内须进行登记,否则将依法追责。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带来不少质疑。比如,广州流动人口这么庞大,相关部门管得过来吗?外来人员“入境”3日如何统计?如果政府人员配置不够,是否又会出现排长队甚至一片混乱的情况?等等。而最主要的疑问则在于,这项规定实施起来操作性如何?

  当然这与庄子所讲“枯鱼之肆”的故事不是一码事,它的出台基于现实安全的考虑。广州作为中国一个超大型城市,“开放”是广州发展过程中最显眼的标签。目前广州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为837万人左右,这几乎占了广州市总人口的一半之多。来穗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出租屋登记管理难,公共服务“僧多粥少”,再加上近年来日渐紧迫的反恐任务,是始终困扰广州公共治理的老问题。

  因此广州出台流动人口的登记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来穗人员的服务工作”,相信这是政府的真心话。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局长对媒体称,“只要我们所做的工作出发点、立足点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政策实施依法依规来开展,所有程序都是合法的”,“我们的工作经得起考验”。

  但相关部门或许忽略了一个前提,可操作性不强的政策就不能称之为好政策,这应当成为政府施政的基本理念。有看法认为,政府让人感觉好像很忙,但是却看不出有什么实际效果,好多成本也加在老百姓头上,“投入很多成本,做了很多无用功”。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公共政策出台没有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或者征求意见流于形式在中国基层并不少见。不少政策长期难以执行,但要取消又面临种种阻碍。它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大量的“垃圾文件”占据了内存,如果不进行清理或者升级,政府效率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导致现实版“枯鱼之肆”的发生。

  广州市相关部门称下周将出台该规定的相关细则,希望这些细则能真正回应人们的质疑,使老百姓和政府本身都能最终成为受益者。(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