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民族幼儿园的缘起:在路边意外救下一个孩子

31.05.2014  00:25

   一所民族幼儿园的缘起:

   在路边意外救下一个孩子

  见到马有苏时,正好是上午11点,不凑巧却赶上了沙尘暴。他正在安顿幼儿园的老师召集学生提早放学回家,同时,又跑上教学楼关窗户。忙完这些后,他才过来与我们打招呼。

  说起马有苏,不能不提到他的三个身份,小金湾东乡族乡马家峪村2组农民,玉门市宇通公司老板,小金湾民族幼儿园的创办人兼园长。

  “这是马有苏创业历程的真实体现,更是他崇高境界的两次飞跃。他用善举让更多的移民娃接受到学前教育,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玉门市小金湾乡党委书记赵建龙说。

   从移民到老板的第一次飞跃

  1993年,马有苏从临夏东乡县移民到小金湾,携妻带女,一家人就在戈壁滩上的土坯房中住了下来。熬过了最冷的数九寒冬,天气稍微转暖,他们全家便出动四处干活赚工钱了。

  马有苏领着女儿在乡政府院子外面的垃圾堆上捡过小煤渣。“孩子的手冻得通红,一个劲地哭,没办法呀,一个冬天就是这样熬出来的。那时候我想只要能不受冻,多大的苦都愿意受。”马有苏说。

  春天种完地,家里仅存的2000元钱都花光了,因为没文化,不敢出太远的门,只能到近处的花海镇去打工,一天下来,也就能赚个10多块钱。

  盐碱地上不好种东西,一年下来基本没有收入。这一年马有苏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双重压力让他决定出去闯。

  马有苏只身来到新疆。餐馆、建筑工地都有过他的身影,临时工、钟点工他都干过。最终,一位浙江老板的鞋厂收留了他,这一干就是九年,为他积攒了创业的启动资金12万元。

  马有苏回到小金湾乡时已经是2002年了,当时的小金湾乡已有移民4000多人,往返于兰州、临夏探亲做生意的移民越来越多。马有苏瞅准这个商机,四处贷款,买了一辆43座的客车,开通了直达东乡的客运第一车。

  目前,他成立了玉门宇通公司,有三辆客车往返于东乡和小金湾乡,固定资产达到300多万元。

  从老板到园长的第二次飞跃

  马有苏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小金湾乡建一所民族幼儿园,而这个想法是在一次意外的救助后产生的。

  “有一年夏天,我开车路过本村,发现村旁的路边停了个三轮车,一个小孩在哭,另一个小孩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原来是吃塑料袋中的馍馍时,不小心把塑料袋套在头上憋住了气。我赶忙帮孩子取下塑料袋,还喊来地里干活的家长。如果再晚一些,孩子肯定就没了。”马有苏说。

  马有苏想,要是能建一所幼儿园,不但成全了家长,还能让东乡族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

  说干就干,2012年4月,马有苏筹资修建的二层幼儿园教学楼竣工了。2012年7月,这个“小金湾民族幼儿园”开班招生了。

  “从开始修建到开班招生,我大概投入了280多万元,家里的钱全花完了,小轿车、地都卖了,现在还欠着20多万。说真话,到现在,这个幼儿园也没有给我带来一分钱的收益,11个老师的工资、水电费、取暖费和办公费都需要支付。”马有苏说。

  据了解,小金湾乡政府、玉门市教育局对马有苏办幼儿园都给予了全力支持,帮助立项设计、审批办园资质、培训保教人员等。乡政府直接拨付资金30万元,教育局拨付项目资金160万元,用于修建和购置设备。目前,幼儿园有438名孩子入园就读,全乡入园率达到85%以上。

  “2013年开始,小金湾乡政府、玉门市教育局共同为每个入园幼儿承担每月55元的保教费,并为每位老师申请到每月500元的财政补贴工资。”赵建龙说。

  当问及办幼儿园后悔不,马有苏说自己当年的贫困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在自己有钱了,再不能让移民的子孙后代吃没有文化的亏,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本报记者蒲平

  通讯员聂文杰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