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并没有深刻改变美国

12.09.2014  17:12

   作者:丁建庭

  在21世纪的国际大事件中,“9·11”毫无疑问是里程碑式的一起,它对美国民众的安全观念、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世界的安全形势产生了直接影响。在13年后的今天,再次审视后“9·11”时代的美国,关于这一事件的记忆犹在、影响犹在、反思犹在,但必须承认“9·11”并没有“深刻”改变美国,特别是在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等外部性方面。

  后“9·11”时代,美国将反恐列为国家优先战略,誓言要瓦解、驱散并最终击败“基地”组织及其同盟和追随者。两年前,“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被美国击毙,美国国务院发布报告称“基地”组织已陷入“难以逆转的”衰落。这应该算是奥巴马政府最为荣光的时刻。但实际上,恐怖主义的脚步并未因此停下,相反正变得更加危险和恐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地”组织分支机构得到空前发展,每个分支都在寻找机会打击西方利益;二是“伊斯兰国”“博科圣地”等极端组织异军突起,它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展,攻击性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大部分美国人的安全感并没有得到提升。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上周联合民调显示,高达47%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美国比“9·11”之前更加不安全。从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反恐正在陷入“越反越恐”的尴尬局面。

  美国为何会陷入反恐泥潭?不是说美国对于恐怖组织的打击不给力,而是抵不过更多恐怖组织的产生和壮大。换句话说,美国只强调反恐,却没有深刻反思恐怖组织的生成原因。恐怖组织的生成当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与美国的对外政策和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拿近期让美国颇感头疼的“伊斯兰国”来说,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与美国的伊拉克和叙利亚政策就紧密相关——在奥巴马鼓吹为“中东政治现代化的成功典范”的伊拉克,因为美军的匆忙撤离和伊政府对逊尼派的持续打压,给了这一逊尼派极端组织起死回生的机会;在美国一度宣称要帮助反对派推翻巴沙尔·阿萨德政府的叙利亚,这一极端组织不仅得到了美国提供的援助,而且经过战争洗礼后战斗力越发强大、思想越发极端。如果考察一下美国与中东的关系,就会发现有许多后来的敌对者都曾是美国支持、帮助过的国家或派别。

  “9·11”虽然改变了美国的安全战略,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改变。比如“领导世界”的国际战略,奥巴马在今年5月底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更是将“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设定为底线。沿着这条战略出发,美国早已习惯在外交政策上打两手牌:一是充当平衡手角色,谁强压谁、谁弱帮谁;二是在全球推销所谓“民主”和“人权”。但这些战略和政策选择只是美国的一厢情愿,其要打压、干预的国家或组织势必不买账,矛盾和冲突因此变得不可调和,对美国的不满和对立因此不可避免。更为不堪的是,美国有时候只是扮演一个破坏者的角色,没有担当起重建者的重任。这在伊拉克、利比亚、乌克兰等问题上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战略和政策选择,难免滋生恐怖主义,难免会针对美国。

  9月10日晚,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全面阐述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战略,宣布将对其实施“系统的”空袭,包括对该武装在叙利亚境内目标采取行动,以求将其“削弱”并最终予以“摧毁”。以这样的方式拉开纪念“9·11”十三周年的序幕,多少带有一些讽刺的意味,也难怪美国民众会感到更不安全。美国是时候反思自己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了,假如不做出深刻改变,“9·11”遇难者的鲜血或将白流。(丁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