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改革开放40年 | 陇南礼县:两代人的养路情
见到独耀奇老人,他正在自家的果园里打理苹果树。金秋时节,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景的到来。
今年79岁的独耀奇老人,是礼县祁山镇西汉村人。1957年招工当了公路养护工,1958年转为一名正式养路工。
“当时礼县没有一条柏油公路,从天水徐家店到礼县县城,72公里的省道,全是砂石路。”独耀奇老人回忆说,当时的道路状况很差,坑坑洼洼,全是搓板路。养护工具主要是铁锹、镢头、架子车、扁担等,养护全靠人工,一个人日常只能养护一公里。养护工人住的是破旧的土坯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独耀奇在自家院子招呼客人进屋。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县上开始分段修建柏油公路。1980年左右,徐家店至礼县公路断断续续实现了30公里的沥青硬化路。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公路养护提出‘四化’要求:桥涵永久化、路面黑色化、养路机械化和路边绿色化。这‘四化’在之后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快得到实现。”独耀奇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的公路养护交通工具、施工机械、养护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养护现场靠步行,八十年代靠自行车,九十年代靠拖拉机,到了2000年以后,有了通勤车。
沿着平整干净的村道硬化路,独耀奇老人带记者到他家里做客。高大气派的门楼、绿树掩映的院落、宽敞明亮的瓦房,展示出独耀奇老人一家的幸福日子。
独耀奇1992年退休。在30多年工作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力养护好每一条公路,荣获的各类奖励证书有十多本,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几乎年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特别是201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交通运输厅等单位联合评为“绚丽甘肃·最美交通人物”。
独耀奇老人的获奖证书。
退休后的独耀奇闲不住,回到老家务农,精心栽植苹果树。据老人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道路不通,他家产的苹果要用背篓背到附近的乡镇去卖,每斤只能卖到两毛五。“现在路通了,广东等地客商的大卡车开进了村子,苹果卖上了好价钱。家里200多棵苹果树,年收入超过2万元!”独耀奇高兴地说。
独耀奇一共有三个儿子,老大在附近的村上当小学老师,老二在礼县路政系统工作,老三在礼县公路管理段。子承父业,一家两代人成了养路人。
老三独小军,2001年从甘肃交通学校毕业后,到礼县盐关公路管理段工作,参加一线公路养护。
“我刚参加工作那阵,清扫公路还要用人工。”独小军说,人工养护投入人力多,但效率低。现在,养护机械越来越多,道路清扫、护栏清洗、土方清理都实现了机械化,一人日常养护5公里没有问题。
独小军告诉记者,今年7月10日,礼县遭遇暴洪袭击,徐家店至礼县公路有一段滑坡,出现1000多立方米的塌方体,道路半幅通行。“由于动用大型机械进行清理,不到两个小时就清理完成,道路很快全面恢复通行。”
独小军说,以前没有机械化,一下大雪交通就会阻断。现在有了融雪剂、清雪车,每逢下雪天在重要路段铺洒融雪剂,及时清扫积雪,短时间内就能恢复通车。冬季养护工作量大,机械化作业使养护效率大大提高。
不仅养护设备有了大的提升,养护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目前礼县公路管理段有职工70多人,段上有食堂,一人一间宿舍,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还有活动室,工作生活条件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独小军说。
独小军之所以当上公路养护工,是深受父亲的影响,称自己从小已闻惯了沥青水泥的味道。“我小的时候,父亲加班加点,平时很少见到他,每次开家长会,都是哥哥替他去开。父亲每次回家,满身泥,满身的沥青水泥味儿。父亲退休后又帮村里干很多事情,村里谁有困难,就积极去帮助解决。”独小军说,父亲这种吃苦耐劳、埋头苦干、助人为乐的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父亲在工作上一点都不含糊,他常常告诉我,你到单位上可要好好干,可别给我丢人!
礼县公路管理段党支部书记董志文说,独小军现在是段上生产技术部负责人,他平时非常上进,关心年轻技术人员,团结同事,敬业爱岗,积极奉献。受父亲的影响,他2015年递交入党申请书,今年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现在甘肃交通真是大变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交通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礼县通了高速公路,去年宝兰高铁建成通车,现在从天水坐动车到兰州,一个半小时就到了,真是太方便了!”独小军高兴地说。
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如果没有大的养护任务,独小军都要从县城开车回家,帮父亲干点农活,有时候还带着父亲到天水、兰州等地转转。“现在路好了,生活条件也好了,想带着父亲多出去走走看看,让他老人家过一个更加快乐、充实的晚年。”独小军说。
稿件来源:《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