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过年“没脸回家”,窘境如何化解

25.12.2014  13:10

  昨天,本版刊发一篇言论——《那些“没脸回家”的年轻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热议。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归家之路,变成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年轻人“没脸回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理?社会“夹心层”群体的出现,给社会结构、社会治理提出了怎样的挑战?

  今天,我们从众多跟帖来稿中选出几篇,与大家继续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不论是呼吁多一些制度护佑、人文关怀,还是奉劝年轻人放低“身价”,都体现了关怀与爱护。新年将近,春节不远,相信这个话题还会引起共鸣。我们将择机继续刊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汲取满满的正能量,感受温暖。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共号,或扫描二维码。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亲情比面子更珍贵

  湖南长沙 高亚洲

  “没脸回家”的压力显然不是单维度的,在这个匆忙的时代,年轻人所遭遇的问题,除了工作上的困顿,还包括情感上的空白、精神上的迷茫等方面。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共同面对的“痛点”。

  时代痛感要靠改革发展来纾解,也需要年轻人自己去找寻压力出口。不可否认,所谓的“没脸回家”,有一定的面子心理在作祟。有句歌词唱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只要自己努力经营了,不负青春年华,又何谈“没脸”呢?合家团圆,喜气洋洋,才是过年的真正意义。事实上,很多年终不安和焦虑,想开了不过是庸人自扰。亲情比面子弥足珍贵,亲情难圆和乡愁难解才是真正的不可承受之重。

  从亲情角度而言,过年回家看看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伦理,以没赚到钱、没找到“另一半”为借口不回家,多少有些不近人情,也非父母所愿。亲情宝贵,梦想可贵,但二者并非一定难以兼顾。多一点沟通交流和相互关爱,亲情会成为梦想的温厚依托。

  制度关怀不可或缺

  湖北武汉 杨朝清

  “没脸回家”,是一部分出生在农村、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人的心理焦虑。他们一方面承载着“出人头地”的家庭期望,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人生突破,这样的痛楚最难纾解,也最需要制度关怀。

  在上学读书过程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家庭缺少经济投入和智力支持,让农家子弟处在了相对不利地位;在工作生活上,他们还要面临高昂的城市融入成本,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坚硬现实。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引致了青年人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帮助青年人摆脱艰辛和悲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不论是从“弱势补偿”的角度增加农村生源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还是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就业环境,抑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助力青年人更好融入城市,都需要用坚定不移的改革和细致入微的制度,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多一些直指人心的制度关怀,寒门青年的心底才能被阳光铺满。

  摆正心态才是关键

  山东烟台 丛晓波

  青年人,尤其是农村大学生日渐沦为社会“夹心层”,是部分社会现实。破解难题,需要为农村大学生打通更多上升通道,也需要青年人积极调整心态,正确看待青春梦想和个人价值。

  事实上,无论是二、三线城市,还是小城镇和农村,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只要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在哪里都可能成功。一些农村大学生一旦跳出农门,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哪怕在大城市住地下室,也不愿回乡创业或者到更能施展拳脚的中小城市去。这种一厢情愿造成的生活困顿,不能完全归咎于体制,更应从心态和观念上找找原因。

  许多时候,以财富论英雄,只会贬低了英雄的意义;以城市论成败,只会让成败失去基本标准。价值多元的时代,成功的模式和标准本应见仁见智。身为农村大学生,不能一味被所谓“成功学”支配,为社会庸见所扰。建构起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成功观,才能拥有永不贬值的财富。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2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