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三名科学家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埃里克·贝齐格 斯特凡·黑尔 威廉·莫纳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8日电】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声明说,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被认为不会超过光波波长的一半,这被称为“阿贝分辨率”。借助荧光分子的帮助,今年获奖者们的研究成果巧妙地绕过了经典光学的这一“束缚”,他们开创性的成就使光学显微镜能够窥探纳米世界。如今,纳米级分辨率的显微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人类每天都能从其带来的新知识中获益。
声明还说,黑尔于2000年开发出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镜,他用一束激光激发荧光分子发光,再用另一束激光消除掉纳米尺寸以外的所有荧光,通过两束激光交替扫描样本,呈现出突破“阿贝分辨率”的图像。贝齐格和莫纳通过各自的独立研究,为另一种显微镜技术——单分子显微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方法主要是依靠开关单个荧光分子来实现更清晰的成像。2006年,贝齐格第一次应用了这种方法。因此,这两项成果同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将由三位获奖者平分。
此前由知名数据机构汤森路透预测的“热门人选”邓青云也未能达成今年华人获得诺奖的愿望。
评委会认为,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认为光学显微镜有一个极限:在半光波长以下,光学显微镜无法获得更好的分辨率。在荧光分子的帮助下,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几位获得者巧妙的绕开了这种极限。他们突破性的研究将光学显微镜带入了纳米维度。
埃里克·贝齐格,1960年出生于美国,现任职于Jannelia农业研究校园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斯特凡·黑尔,1962年出生于罗马尼亚(他是第一个在罗马尼亚出生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国籍,现任职于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和德国癌症研究中心。
威廉·莫纳,1953年出生于美国,美国国籍,先任职于斯坦福大学。
邓青云1947年生于香港,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作为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热门人选之一,邓青云有“OLED之父”之称,他2011年获地位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沃尔夫化学奖。OLED是第三代显示技术的代表,具有图像质量优、低功耗、重量轻、柔性显示等优点,多应用于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及高清电视。
专家认为,随着OLED进一步发展,其主要竞争对手液晶(LCD)将被淘汰。2012年,邓青云应邀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