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荣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01.09.2014  12:32

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教育部关于开展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通知》(教师〔2013〕14号)有关要求,经专家评审,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审议, 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获奖项目共45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

2014年7月,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时宁国带领完成的高职资源开发与测绘类教学改革成果《基于工作过程需求导向的仿真矿井建设及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荣获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由时宁国教授主持,团队成员由宋元文教授,高鸿斌副教授,张琳教授,梁柱擎副教授,钟帅、孙辉讲师,杨虹霞、李生梅高级工程师和刘鹏副教授组成。该成果曾在2010年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11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自2005年以来,该成果通过仿真矿井建设及应用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较好地解决了制约采煤专业教学的诸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建成了国内首个现代化仿真矿井,采取平硐上山开拓方式,布置有1个综采工作面和1个综掘工作面,采掘、运输、通风、供电、排水及安全监控等系统齐全,具有全仿真的特性。二是依托仿真矿井,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构建了煤矿开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三对接”的要求,突出了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三是依托仿真矿井,开发了对应煤矿操作工、技术员岗位的教学内容,各设计有7种生产情景,包含89个任务,按照“任务模块”安排教学内容,“先操作工、后技术员”的次序组织教学。四是依托仿真矿井,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践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五是依托仿真矿井,完成了校企合作和采煤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2门省级和2门校级精品课程,教材及有关教学课件、网络辅助学习包等。六是依托仿真矿井,从现代化仿真矿井的设计、建设与应用,煤矿开采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撰写发表专题研究论文19篇。

该成果主要解决了采煤专业实习困难、实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难的问题。同时,该成果研究采取了“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方式,开展了有关仿真矿井的建设与应用的专题研究,实施“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水平。

该成果开创了校内仿真矿井设计与建设的先河;建立了校内培养矿业工程类专业岗位操作工和技术员的范式;创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训一体的教学方法;建设了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真正促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以及煤矿开采技术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带动了区域内其它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据悉,自2008年以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媒体对仿真实训矿井在学生实践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借助仿真矿井每年完成矿长、管理人员、特殊工种、矿井监测监控等各类培训3000余人;每年面向社会完成采矿类专业诸多工种的培训与鉴定1000余人;作为国土资源部的第一批62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之一,2009年以来每年完成1000余人次的科普教育工作。

供稿: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