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之声年终特别报道之四:金融的冷与热

23.12.2014  17:20
  中国兰州网12月23日消息 (记者 蔡军)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2014年,改革再出发。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热情、释放改革红利坚固信心。2014年岁末,经济之声精心策划年终特别报道《大国2014》,今天请看第四篇《金融的冷与热》。

   “铁老大”卖雪糕,银行家“吃烧烤”

  冷与热的交织、冰与火的洗礼,2014年的金融业以一幅幅对比强烈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实体经济的转冷和金融业的火爆,传统银行冰一般的冷静和网络金融火一样的发展,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2014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一些传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逐步降低,连过去号称钢铁元帅的“铁老大”利润都不如卖雪糕的高。而银行业依旧像一个“寒风中泡温泉的大少爷”,股市中其他上市公司全部加起来,居然和十几家银行的利润一样多。可以说金融业是各行各业的翘楚,是名副其实的金领行业。人们自然要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别的行业在吃雪糕,而银行家一直吃烧烤。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

  姚景源:我国的钢铁有超过十亿吨的生产能力,价格是却一路下行,利润最低的时候只有四毛三分钱,人家开玩笑说还不如卖一个雪糕,在新常态下,就是市场能够发挥它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如果我们要讲新常态,金融垄断必须打破,不打破金融垄断新常态怎么能够可持续?

   银行业需要打破垄断

  打破垄断,让银行去下海竞争,一直是各界对银行业改革的呼唤。长期以来,

  我国银行业享有固定的利率差,如同躲在一道厚厚的墙背后,利润长期旱涝保收。去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道墙随之不断变薄,今年11月21日,央行又将五年期定期存款完全市场化,这堵墙如今只剩一层窗户纸。但这层纸却象一块难融的冷冰,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的话来说,一边是银行只想不断提高利率卖烧烤,而另一边却是,企业等着利息降低。

  鲁政委:改革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利率大与企业觉得融资成本高企之间的两难冲突,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利率不得不上升,但与此同时,企业又觉得融资成本比较高。

  今年,中小企业面临融资紧张,不断向银行伸手希望共舞一曲。但银行固执地跳着自己的华尔兹圆舞曲,两者总也无法拉起手来。可以说中小企业对银行的热切期望,与银行不尴不尬的迟缓反应,形成鲜明对照。银行面对市场、服务市场、与市场互动的意识,还在初步形成中,中国金融业市场化道路仍然漫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

  吴庆:今年金融主要难点是在国内,利率市场化让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加深了,但是我们的金融主体、金融机构它们的市场化程度适应度不够,对市场结合度不够这是今年遇到的最大困难。

   金融产品融化坚冰

  坚冰需要烈火来融化,也许银行的市场化转型需要借助一点外力,而这个外力来自一个不到一岁的金融产品——“余额宝”。凭借着市场化的高收益,“余额宝”成了今年初冬天里的一把火。仅第一个季度,金额就从1943亿元升至5524亿元,数量涨了两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业存款流失明显,1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万亿元。众多网络公司前赴后继地复制余额宝模式,百度理财通、苏宁零钱宝、微信理财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马云甚至放出“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豪言。互联网金融瞬间热得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