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墙上幻想到轨上飞驰 兰渝铁路见证中国农妇20年火车梦
新华社兰州12月26日电 题:从墙上幻想到轨上飞驰 兰渝铁路见证中国农妇20年火车梦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张玉洁
26日上午,汽笛声鸣,兰渝铁路(岷广段)通车,“渝新欧”国际通道的重要部分就此建成。这宏大工程的背后,还承载着一位中国普通农妇延续20年的火车梦。
梦想的起点藏在一张拍摄于1996年的老照片里。家徒四壁的土坯房,煤油灯微微发亮,一名妇女怀抱婴孩,坐在泥巴糊起的土炕上眺望远方。身后墙壁上,一列长长的火车穿行而过。
照片中的农妇叫杨尕女,是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阿坞乡各竜村村民。
从地理版图上看,啣接甘肃、四川、陜西三省的陇南恰在中国几何中心。但层层叠叠的山岭却如屏障,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几十公里外的县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石头山多、可耕地少,当地人常要背着背篓四处拾土造田。有的田地面积极小,只有一头牛的容身之地,而被人戏称为“卧牛田”。
那时,杨尕女家的几亩薄田根本喂不饱一家四口人。20多岁的她常常要抱着女儿,去周边县城乞讨。“能讨到一点白面馍馍,就能高兴一天。”杨尕女回忆道。
1996年冬天,常年致力于中国贫困问题报道的新华社摄影记者武斌,前往陇南采访时走进了杨尕女家。让武斌意外的是,“一个这么封闭地方的农民家,墙上竟然画著一列火车。”
在与杨尕女的交谈中,武斌得知,这列从大山中穿行而出、驶向远方的火车,是她喜欢画画的丈夫用烧过的木炭画在土墙上的。
“什么时候我们能坐上火车去富足的地方?让日子过得好些,钱赚得多些。”杨尕女的话,让武斌深受触动。他按下快门,记录下昏暗土房中杨尕女一家的火车梦想。
20年后,一句“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开启了杨尕女和武斌的重逢。
26日,中国西部铁路骨架、“渝新欧”国际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兰渝铁路(岷广段)正式通车。听闻家乡要通火车了,定居外地的杨尕女特地赶回来见证这一时刻。武斌也拿起相机,重走来时路,惊叹著山乡巨变。
“以前把火车画在墙上,现在火车竟然开到家附近。”杨尕女走进离旧宅只有10多公里的哈达铺火车站,这边瞅瞅,那边望望。
“等兰渝铁路全线通车,你回陇南就更方便了。”武斌对杨尕女说道。
这未曾相见的20年,火车从墙上幻想变成了轨上飞驰。中国经济的列车,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开始了高速前行。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人口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7.7亿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7000万人。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过去5年,91万陇南人告别贫困,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6%。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更加速了陇南与外界互动。数千家当地网店,让陇南的特色农产品从大山深处走向全国各地,琳瑯满目的商品也通过电商物流直接派送到远方的农家。
杨尕女家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夫妻俩有了居所,平时打点零工,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福利都能享受。她身上的花棉袄,是女儿前些日子从网上买来的。
老照片中还在母亲怀中的婴孩,如今已是20岁的大姑娘。看着老照片,杨尕女的女儿李有霞感叹连连。“从前家里穷,没有照片,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小时候长啥样,原来我眼睛又大又圆。”
“以前听父母说起家乡又穷又破,没想到回来一看,家家户户有新房,生态环境又好,等路通了,我还想再来。”李有霞说。
这条串联起杨尕女20年火车梦的兰渝铁路,正线全长800余公里,穿越87条地质大断层,所经地区灾害多发,地质条件极为复杂,被国际专家认定为“国内罕见、世界难题”。8年的摸索实践,历经了一次次失败后,专业技术人员终于攻克这一难题。2017年底,兰渝铁路预计全线通车。
如今,正奋力前行在脱贫路上的人们,大多像杨尕女一样,生活在自然环境较差的区域。日渐发达的交通网络,让他们走出家乡、走向富裕,变得可待可期。(完)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