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晚秋硕果累累香满园         迎学子满载而归话成就 学校召开2014年暑期 “三下乡”社会实践表彰大会

18.10.2014  01:16

10月16日下午,我校2014暑期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在逸夫科技馆四号厅隆重举行,此次表彰大会旨在总结实践活动经验、表彰先进模范、交流实践体会。副校长吴建平出席会议。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以及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代表、各学院学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本次表彰大会。会议由校团委负责人主持。

表彰大会上,学生工作处负责人新宣读了表彰决定,与会领导为获奖代表颁发了奖状和证书。共有21支实践团队,64名指导教师,168名实践队员和57件社会实践作品受到了表彰奖励。 

 

 

 

 

 

 

 

 

三名实践队员代表分别作了“实践归来话成就”的主题发言。从小爱到博爱,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杨琳同学做了“与爱同行”专题报告。随着屏幕上支教期间的照片和视频的播放,杨琳同学声情并茂地与大家分享了她们为期9天支教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动。孩子们童真的笑脸和对知识的渴求深深地吸引着团队成员。她颇有感触的谈道:“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也是一种幸福”。

 

 

 

随后,来自草业学院的13级草业科学团队如溪流一样,冲破种种阻碍考察了甘南州。面对当地存在的草地生态破坏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力度缺乏这两个问题,他们一行七人展开了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调查,确定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与草原文化保护”的调研方向,创新地提出通过生态旅游间接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他们首先对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考察,然后深入草原对农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进行了观察和认识。

考察结束后,他们对考察得到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为了更全面而专业的概括本次活动的主题撰写了1篇12000字的调查报告和2篇学术论文《夏河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及旅游开发优化途径》《夏河县草原生态旅游开发与发展对策》。搜集了当地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和传统游牧文化资料,并开发了《甘南草原旅游资源与草原文化专家检索系统》,这是59页原代码总共16000行,现已申报国家软件著作权,通过这个系统可以更专业的展示资源,给当地的旅游管理人员起到帮助作用,对于不了解甘南草原的人可以根据需求通过检索和访问了解草原。团队代表刘刚表示:“在实践中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收获了许多感动。此次实践活动对于激发我们自己的意志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很感谢这次经历。

 

 

我校生科院2011级学生FOX光影工作室实践团队代表雷磊,就赴青海玉树囊谦县社会实践中的感悟与思考做了发言。他告诉大家:“参加此次社会实践的逐梦之旅,我有两个初衷。一是缘于复习考研的日子十分枯燥,想在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找到自己前进的动力;二是因为玉树囊谦是工作室成员尕玛年多的家乡,他想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为家乡做一点事,拍摄一部纪录片,让外面的人更多的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带着这两个目标,他们一行七人开始了为期11天的社会实践,用镜头记录并探寻那片圣洁的土地和扎根在那里的人们所传承的文明与信仰。雷磊动情地讲述了当地人民为保护毛毛虫而帮助它们迁徙的过程以及苏曼寺佛学院那些抱有坚定信仰的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他坦言:“人之伟大,莫过于高于人性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次我们用自己的镜头诉说不平凡的故事,看到的那些僧人,那些周边的美景,不是异族风情,而是重新理解生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加生活的信心。我认为品德也是信仰,爱心更是我们所应具有的美好品德。

 

 

副校长吴建平作了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并对圆满完成社会实践取得成绩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同学们需要走出课堂和书本,走进社会,用脚步去丈量广阔的农村,将目光和热情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的汗水去浇灌希望的田野,在服务社会中达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实践目的。

他谈到,在炎炎夏日,有的同学选择去支教,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朝夕相处中,了解农村,了解基础教育的现状;有的同学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有的同学选择做公益,在公益实践中奉献爱心,充实自我,同学不仅圆满完成了实践任务,也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明白了肩负的责任。所有这些收获和成长,都来自于社会实践;这些收获和成果,也必将对同学们的成长成才产生长远的影响。

吴建平表示,希望学生通过参加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学风,增强学习氛围,倍加珍惜青春年华,合理规划大学生活,给未来一个明确的选择。用执著、坚定铺平前行的道路,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据悉,在今年的社会实践中,共新建4个社会实践基地,1个就业见习基地,发放农业科技资料4085份、调查问卷11980份;走访农户及慰问孤寡老人4577户;捐赠图书、衣物、学习用品等物资11082件;开展科普讲座72场、专业技术培训及咨询142场,各类主题座谈会81次;播放科技教育影片63部,组织文艺演出28场;开展支农支教、科技帮扶及公益服务等受益人数21585人;撰写调查报告、实践心得体会334篇,甘肃日报、甘肃青年报、西部商报、兰州晨报、鑫报、每日甘肃网、甘肃大学生网以及地方的20多家新闻媒体对实践活动进行报道。(记者:杜瑞杰 范晓晖 周婉玲 李武媚 刘营营 张对对 石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