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拟表彰人选公示

03.01.2019  11:15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拟表彰人选公示

  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表彰为甘肃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典型,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工行杯’陇人骄子”评选表彰活动,经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各单位广泛推荐候选人、活动组委会综合评定,20名拟表彰人选正式产生。

  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现将拟表彰人选名单予以公示,再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公示期为1月3日至9日。如对拟表彰人选有异议,请于1月9日前,向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宣传处)反映。

  邮寄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邮政编码:730030;

  联系电话:0931-8928494;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2019年1月2日

马祎

  马祎事迹简介

  马祎,男,回族,64岁,中共党员,现任临夏县掌子沟乡达沙村党支部书记。(临夏州委宣传部推荐)

  他担任达沙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党员队伍建设上突出在党员“空白社”和党员少的社中发展党员,在优秀青年和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及时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每月召开一次“知情大会”,为全村群众搭建“谈话说事”的平台,使广大群众对村级事务由原来的局外人和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决策者。近三年来,及时调处地界、邻里矛盾等纠纷70多起,全村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无一起刑事犯罪及治安案件,为达沙村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他的带领下,2015年以来,达沙村累计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放产业发展专项贷款555万元,扶持培育了獭兔特色养殖、当归中药材种植、以餐饮服务和汽车维修为主的劳务输出等富民增收产业。全村危旧房改造覆盖面、自来水入户率、水泥路通户率、电网覆盖率、宽带网络入户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六个100%”,实现了111户498人整体脱贫。

  2017年达沙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和省级文明村,马祎在2015年荣获“陇原先锋岗”称号,2016年度荣获全省“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王一航

  王一航事迹简介

  王一航,男,汉族,70岁,无党派人士。现任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名誉所长,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政府参事,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年当选甘肃省科技功臣。(省农科院推荐)

  他从事马铃薯育种与栽培、组培脱毒快繁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工作30余年,先后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甘肃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为促进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抗晚疫病育种和高淀粉育种研究方面,分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开创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有9项科技成果获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作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于2006年入选甘肃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00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年入选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马铃薯岗位科学家,2009年入选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王亚丽

  王亚丽事迹简介

  王亚丽,女,汉族,63岁,中共党员,定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原主任,主任护师。第40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定西市委宣传部推荐)

  30年来,她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忠实地践行着党的宗旨,服务患者,呵护生命,为神圣而崇高的护理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汗水。为护理一位重症胆道肿瘤术后并发症患者,她白班连着夜班,在病人床前守护了40多天,瘦了七八斤。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她主动请缨,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由于长时间坚持在病房,她的手指被消毒液泡白了、脱皮了,脸和暴露的皮肤被紫外线灯烤红了,起了皮疹。在直面非典的日日夜夜,她与护理姐妹们患难与共,守望相助,最终取得了非典病人全部治愈、医护人员无感染、二代传染无发生的重大胜利。她率先在医院确立了《临床整体护理研究与推广应用》科研课题,开了定西市推行整体护理工作的先河。她积极倡导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先后在全院举办护理分级管理、整体护理、心理护理、护士修养与行为规范等学习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护士、技术能手和岗位成才标兵。她勤奋钻研,深入思考,结合护理工作实践撰写10余篇论文,先后在《中华护理杂志》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史秀萍

  史秀萍事迹简介

  史秀萍,女,汉族,54岁,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公安工作,一级警督,曾任平凉市公安局崆峒分局党委委员、缉毒大队大队长。现任平凉市公安局国保支队支队长,负责平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全面工作。(省公安厅推荐)

  她从1995年以来长期奋战在缉毒战线最前沿,多年的禁毒工作经历造就了她缜密的思维和冷静的个性,并精通各种侦查手段。在19年的缉毒生涯中书写出了人生传奇,史秀萍曾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化装侦查,打入贩毒团伙内部,狡猾的毒贩对她进行了多次试探,甚至执刀威胁,凭借着超常的机智勇敢,在一次次与毒贩的较量中胜出,她成功破获了多起特大、重大贩毒案件,先后抓获毒贩2300余名,缴获海洛因20余公斤。从警31年来,她始终满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和对公安禁毒事业的执着追求,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恪尽职守、忠诚履职。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4次、个人三等功2次;被评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十大禁毒先锋”“甘肃省先进工作者”“甘肃省道德模范”和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朱天垣

  朱天垣事迹简介

  朱天垣,女,汉族,现年45岁,农工党员,现任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宫腔镜中心主任。(省卫健委、省文明办推荐)

  她扎根妇科临床医学专业21年,仁心仁术,敬业奉献,在甘肃地区女性生殖健康及生育力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积极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合作、学习,成为推动甘肃妇科加速康复技术及日间手术的“第一人”。2014年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了妇科快速康复技术(FTS),并于2017年完成了首例妇科腹腔镜日间手术;同时带领团队承担并在甘肃省率先开展了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发起的流产后关爱项目(PAC),使该医院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流产后关爱”区域示范医院,2018年该项目取得了甘肃省青年志愿者项目大赛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她注重学科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带领科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医德高尚、业务精良、成果显著的妇科医疗团队,科研创新、英语交班、查房已成了科室亮点。在妇科腔镜方面做了多项技术改良,能够应用最微创的技术完成各类妇科四级复杂、疑难手术,减少了手术并发症,保留了女性患者的生育能力。把妇科微创技术“手把手”地传递给团队成员及妇科同道们,为甘肃省医疗专业技术向基层下沉做出了贡献。

任继周

  任继周事迹简介

  任继周,男,汉族,95岁,中共党员。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推荐)

  他从事草业科学教学与研究,是我国草业科学领域战略科学家。创立草原气候—土地—植被综合分类法,为当前世界唯一适用于全球的草地分类系统;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被广大牧区采用;创立了评定草原生产力的新指标“畜产品单位”,为国际权威组织采用;提出了草业科学的3个界面、4个生产层的多维结构科学框架;提出的时间地带性、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理论为草业科学开辟了研究新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农业伦理学与农业系统发展史研究。著有《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草业科学论纲》《草业大辞典》等专著24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草学会首届“杰出功勋奖”。获“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其“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95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领衔著述《农业伦理学》,率先从哲学高度研究中国农业系统发展规律与未来。

闫桂珍

  闫桂珍事迹简介

  闫桂珍,女,56岁,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正高级职称,甘肃省特级教师,现为嘉峪关市酒钢三中教师。(嘉峪关市委宣传部推荐)

  她爱岗敬业,三尺讲台育英才。1985年只身来到甘肃,扎根戈壁钢城从教33载,敬业奉献,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做班主任30年,共带了18届高考毕业班,先后培养了4000多名学生。她砥砺前行,引领团队同发展。积极创新教学理念,热心教学改革,潜心教学研究,探索出“点拨导学”、“激情感染”等多项语文教学法,在教学教研、专业成长、师德素养及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她大爱无疆,播洒阳光助学子。她省吃俭用,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来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累计有30多万元;2012年她捐出荣获嘉峪关市“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特殊贡献奖”的20万元奖金,成立了“嘉峪关市闫桂珍公益教育爱心助学基金会。在全社会支持下,已募集助学资金570余万元,先后资助贫困学生2300多名。这两年闫老师在基金会理事的支持下,为甘肃精准扶贫事业助一臂之力,把公益助学已扩展到省内其他贫困地区。她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名师”。

肖胜利

  肖胜利事迹简介

  肖胜利,男,汉族,72岁,中共党员。现任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董事长。(天水市委宣传部推荐)

  1994年肖胜利临危受命担任厂长以来,带领全体职工卧薪尝胆、背水一战,利用三年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年亏损达1000多万元、负债近亿元的企业扭亏为盈,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集成电路封装基地,集团产品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工业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通讯以及各种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并为“长二捆”火箭、“风云一号”卫星、“嫦娥三号”“天宫一号”“神舟”号系列飞船等多项重点工程提供过大量高品质的产品,“永红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8年在全球集成电路封装行业中排名第六,集成电路封装收入位居国内同行上市企业第二。

  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2003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2006年2月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电子报社联合评为2004-2005中国半导体十大领军人物。2007年被世界华人企业协会授予“中国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荣获2008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人物称号。

何鄂

  何鄂事迹简介

  何鄂,女,汉族,81岁,中共党员。现任中国雕塑学会顾问、全国城雕艺委会专家顾问、甘肃何鄂雕塑院院长。(省妇联、兰州市委宣传部推荐)

  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甘肃省三八红旗手标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先后当选党的十四大代表,全国第六次文代会代表,甘肃省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她受聘为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

  何鄂雕塑作品《黄河母亲》2009年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1999年《黄河母亲》(汉白玉)由国务院文化部转赠给澳门特区政府,现珍藏于澳门博物馆。2015年《黄河母亲》(花岗岩)落座于台湾淡江大学。《成吉思汗雕塑群》2006年获“全国城雕年度大奖”。出版《何鄂雕塑艺术》《青铜祖先和草原后代》《中国当代女雕塑家作品集》《丝路之光·2015兰州·中韩雕塑展》《丝路之光——2016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文化年雕塑邀请展作品集》。

胡亚权

  胡亚权事迹简介

  胡亚权,男,汉族,74岁,中共党员。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读者杂志社原常务副社长。(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推荐)

  1981年3月,他与郑元绪一起创办《读者文摘》杂志(1993年更名为《读者》)。创办初期,对《读者》的宗旨、定位、风格、特色、编辑方针等起了主导作用,使得《读者文摘》在前4年起印数从3万上升到157万。1994年任《读者》杂志社常务副主编,和彭长城一起强化《读者》品牌,组织了刊徽征集活动,确定了读者标识,开始大规模的广告经营。以“希望工程”为起点,读者杂志社承担社会责任,开展了向全国优秀教师赠书和“保护母亲河”的绿化捐款系列公益活动。2001年4月,他创办了《读者欣赏》杂志,并出任主编。这是一本“读图时代”的视觉读本,用全彩色图片的新潮包装设计,诠释了《读者》杂志一以贯之的人文办刊理念,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他热爱党的出版事业,在50多年的工作中,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他为之热爱的《读者》中。作为改革开放的创业者、亲历者、实践者、见证者,为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期刊、出版、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侯殿禄

  侯殿禄事迹简介

  侯殿禄,男,汉族,中共党员,82岁,古浪县黑松驿乡司法所原所长。(武威市委宣传部推荐)

  侯殿禄几十年如一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尽职尽责、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如春雨润物般把党和政府的威信树立在了人民心中。特别是他担任乡司法助理员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极其负责的敬业精神,成年累月默默地奔波在偏远山乡的沟沟坎坎间,热心、耐心、细心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百姓的心中树立了法律的尊严和共产党员的崇高形象,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侯殿禄担任司法助理员的14年间,调解成功率达到98.8%,为维护一方平安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1998年,侯殿禄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慕名来找他解决问题的老百姓,两会期间都追到了北京。侯殿禄积极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呼吁。他每年都要到全省各地进行七八次调研,了解当地群众的迫切要求,然后在各级人大会议上反映。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他一共提了40多件建议议案,件件得到答复。

班玛南加

  班玛南加事迹简介

  班玛南加,男,藏族,41岁,中共党员。现任甘南州消防支队迭部大队大队长。(省应急保障厅推荐)

  工作21年来,班玛南加参加了“4·14”青海玉树抗震救灾、“8·01”合作地质坍塌事故、“11·26”迭部县矿难事故、“3·02”迭部特大森林火灾等各类灭火抢险救援2000多次。2010年8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被省公安厅评为甘肃省第四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同年,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他主动请缨赶赴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作为唯一一名懂藏语的消防员,担负起了“翻译官”的职责,架起了警民交流沟通的桥梁,并且他还从废墟中徒手挖出多具遇难者遗体。2016年3月2日,迭部林业局腊子口林场发生森林火灾,他持续14天13夜带领官兵奋战在火灾现场,有效保护了火场重灾区的安全。

  在21年消防生涯中,他用青春、汗水和热血守护着人民的安宁。在灾害事故面前,他心系百姓,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消防指挥员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秦大河

  秦大河事迹简介

  秦大河,男,汉族,71岁,现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学委会主任、研究员。地理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推荐)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组织南极、北极、亚洲腹地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如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层内物理过程和气候环境记录,有关雪层变质过程、稳定同位素比率与温度的关系、水汽和杂质来源与输送等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使中国南极冰川学研究跃登国际先进行列;率先在中国西部开展雪冰现代过程和雪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观测研究,论证了我国山地冰芯中气候环境指标的适用性;对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变化和冰芯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最高海拔区域现代环境和近期气候变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冰冻圈科学系统性概念,创建了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我国气候环境变化和西部环境演变评估,促进我国与国际上的气候变化研究同步发展,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及其冰冻圈变化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300余篇,论著15部。

柴生芳

  柴生芳事迹简介

  柴生芳,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生前系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定西市委宣传部推荐)

  在定西工作的8年时间里,他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一心扑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足迹踏遍了两县一区的山山水水。他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谋划发展,调研提出“五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为临洮县300多个村全部确定了主导产业,创建了“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他心系百姓、情系民生,跑遍了临洮县绝大多数行政村,走访和接待群众近5000人次,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现实问题。2014年8月14日,他从上午8时05分开始工作,至15日凌晨1时30分开会结束,连续工作长达17.5小时。在此期间,他先后接待来访群众、调研引洮工程、主持召开捐资助学表彰大会、检查县城北大街改造工程、实地查看城区东大街等道路情况,并于14日晚7时30分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直到15日凌晨1时30分会议才结束,6小时共研究22大项53小项政府工作。15日凌晨,柴生芳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先后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称号。

康仁

  康仁事迹简介

  康仁,男,汉族,57岁,中共党员,现为甘肃建投七建集团劳务队长。(省总工会推荐)

  从农民工到全国人大代表,从普通党员成长为全国劳模,他承载了甘肃建投人太多的梦想和愿望,他是企业的骄傲,更是农民工的骄傲。

  他自始至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02年,康仁牵头组建成立了七建集团第一批施工劳务领包队。几年来,他以重点工程为主阵地,不断加强劳务队自身建设,遵循七建人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始终坚持“用户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按照“永创精品工程”的奋斗目标,严格落实抹灰质量标准,所干工程个个优良。先后出色完成了两项“鲁班奖”,及多项全省“文明工地达标”工地和“飞天奖”工程。2013年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0年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7年荣获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5次荣获甘肃建投七建集团“先进个人”“七建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康仁抹灰班(劳务队)2009年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2017年获甘肃省“十大工匠”荣誉称号。

雷菊芳

  雷菊芳事迹简介

  雷菊芳,女,汉族,65岁,中共党员,现为甘肃奇正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甘肃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省委统战部推荐)

  雷菊芳1993年创立奇正集团,在保持藏药优秀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动甘肃藏药产业升级,奇正成为国内藏药现代化生产标杆企业,现已涉足藏药、日用健康品等相关产业。

  奇正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拥有100多项专利技术,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外用止痛贴膏著名品牌,入榜“2017第十一届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截至2017年,奇正累计纳税超过18亿元,投入超过9000万元用于公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奇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雷菊芳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全国光彩特别贡献奖、2017中国医药行业突出贡献人物奖,荣膺“纪念改革开放40年医药产业功勋人物”,入榜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

阙卫平

  阙卫平事迹简介

  阙卫平,男,汉族,56岁,中共党员,兰石集团重装公司冷作工首席操作师,党的十九大代表。(省国资委推荐)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长期奋战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冷作划线工作35年,保持了“零失误”的纪录,使板材利用率达到了95%以上,年节约钢材30余吨、100余万元,成为装备制造行业的传奇,被誉为“中华第一尺”。他创新工艺方式方法,先后参与完成了500余台大型加氢反应器、四合一连续重整反应器、螺纹锁紧环式换热器等多项国家重大装备攻关项目的生产制造,产品主体合格率达到100%,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推动了中国压力容器设备大型化、国产化进程,为我国炼油化工装备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国家级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他每年培养青工上百人,完成技术创新百余项,10余人在省、市、集团级技术比赛中获得“技术能手”称号。他的业绩得到了国家和行业的充分认可,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先后获“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樊锦诗

  樊锦诗事迹简介

  樊锦诗,女,汉族,80岁,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研究院推荐)

  1963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怀着保护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了戈壁大漠深处的敦煌莫高窟,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55年来,樊锦诗扎根大漠,把自己的生命与敦煌融为一体,被誉为“敦煌女儿”。

  樊锦诗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注重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的颁布实施,使敦煌石窟走上科学保护之路;最早提出“数字敦煌”,策划实施了敦煌莫高窟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积极谋求敦煌石窟的国际交流合作,开了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国际合作的先河;极力倡导并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国内外多次成功地筹办了敦煌艺术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注重培养和造就人才,为敦煌石窟文物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探索解决保护文物和开放利用的矛盾,提升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被誉为“我国文物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范”。

  80岁的樊锦诗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退休不退岗、退休不褪色,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的倡导者和模范践行着。2018年12月,樊锦诗同志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防沙治沙集体

  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防沙治沙集体事迹简介

  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防沙治沙集体。(武威市委宣传部推荐)

  1981年,年过半百的土门镇农民郭朝明等六老汉,以联户承包的形式,封沙造林,治理沙害。到2000年,在八步沙植树1000多万株,使7.5万多亩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进入二十一世纪,八步沙已得到彻底根治,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又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在2003年至2010年期间,八步沙林场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5年秋季,八步沙林场承包了甘蒙边界古浪段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15.7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任务,至2018年春季,在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完成工程治沙造林2万多亩,封沙育林草1.8万亩,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绿化工程56公里,栽植各类沙生苗木800多万株。

  2009年成立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公司中标完成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北部防沙固沙造林工程压沙造林1.9万亩。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7500亩,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

  多年来,林场先后获得“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第四届“地球”奖、第五届CCTV年度慈善人物等40多项荣誉称号。

舞剧《丝路花雨》编创演团队  

  舞剧《丝路花雨》编创演团队事迹简介

  舞剧《丝路花雨》编创演团队(集体)。(甘肃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推荐)

  改革开放之初,甘肃省歌舞团(现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以敦煌壁画为创作素材,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部开创敦煌舞蹈流派的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剧中女主角英娘“反弹琵琶”的“S”形舞姿,在中国古典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上开了先河,并引发了独特舞蹈语汇体系和审美价值的“敦煌舞派”的兴起,为中国舞蹈增添了新鲜品种。《丝路花雨》创作始于1978年,1979年5月23日正式立于舞台,并于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晋京献礼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舞剧《丝路花雨》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艺术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为适应不同时期市场和观众需求,《丝路花雨》不断进行创新,经十代演员的传承(仅主角“英娘”就达26位),先后创作推出了2008版、2016版、旅游驻场版。作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丝路花雨》出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并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41届上海世博会、国庆60周年庆典、敦煌文博会开幕等重大国事活动演出。40年来,累计演出2885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获得3亿多元演出收入,因“名利双赢”而在中国和世界舞坛上享有“中国舞剧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等诸多美誉和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