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2014年度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报告的通知
甘科基函〔2014〕23号
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
为推进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依据《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甘政办发〔2010〕190号)和《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甘科计〔2009〕16号),省科技厅于今年对2012年以前批准建设的4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报告予以公布。
一、整体发展情况
2012—2014年3年间,4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取得丰硕成果,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养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开展一系列有影响的国内外合作研究,成为甘肃省自主创新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重点实验室成为原始性创新成果产出高地,整体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近三年来,44家重点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595项,获得经费资助9.82亿元,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273项,发表论文6865篇,出版专著85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550项,整体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推动了学科发展,成为我省基础研究的主要力量。
(二)重点实验室成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引领作用凸显
重点实验室大多定位准确,以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研究,部分重点实验室已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研究成果在企业和行业内应用和转化,成为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例如:甘肃省镍钴及稀贵金属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重点实验室围绕金川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和科技需求,积极开展“三渣”综合利用研究,实现了废水渣中贵金属的综合回收,推进了镍冶炼渣和铜渣选矿尾渣综合利用研究及相关产品延伸开发,企业已规划建设4条生产线;甘肃省冷水性鱼类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进行三倍体虹鳟诱导技术研究和深水网箱三倍体虹鳟养殖技术研究,提高了我省水产品品质和养殖效益,提升了甘肃鲑鳟鱼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信誉度;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复方中药新药“康尔肾片”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并转让给甘肃河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进入新药临床试验阶段。
(三)重点实验室成为聚集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重要基地,优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44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618人,学术带头人276人,优秀中青年人才183人,内设学科站点171个,一批年龄结构合理、技术水平领先、管理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正在成长壮大,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研究人员占总数的比例平均为84.9%,3年来培养研究生4182人。
(四)重点实验室重视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重点实验室注重加强各种形式的开放合作交流,3年来,44个实验室共设置开放课题290项、经费714.7万元,科技合作项目503项,承办大型学术会议170次,在国际和国家学术机构任职的257人。通过设置开放课题、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吸引国内外科学家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产生了一批合作研究成果,提升研究水平和能力,在促进协同创新方面发挥了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承办和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拓展了学术交流广度,提高了实验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重点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条件明显改善
多数重点实验室完善和落实了主任负责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重点实验室主任具有较强的组织和科研工作能力,重视和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指导作用,建立了年度考核、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
44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面积79849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1835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1万余台(套),仪器设备价值约7.8亿元。
二、评估结果
依据专家评估意见和打分排序,甘肃省寒区旱区逆境生理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等5个重点实验室为优秀;甘肃省动物寄生虫病重点实验室等29个重点实验室为良好;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等10个重点实验室为一般。依据《甘肃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甘科计〔2009〕16号),评估结果为优秀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将给予评估运行经费。评估结果为一般的请实验室主管部门和各依托单位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评估专家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整改。
希望各实验室、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以此次评估为新的起点,加强合作研究和协同创新,重视创新团队建设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作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甘肃做出更大贡献。
甘肃省科技厅
201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