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14项课题获2018年度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

15.11.2018  10:11

2018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评审结果日期揭晓,我校共有14项课题获批立项,资助经费40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8项,自筹项目4项。是我校多年来获批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数量与资助经费最多的一年,在全省位列第二。具体情况如下:

姚爱琴申报的“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和实施路径研究”,获甘肃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8万元。该课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三农”发展未来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蓝图为背景,从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矛盾和瓶颈入手,探析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发现甘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旨在为甘肃乃至整个西部欠发达省份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路径规划和着力点实施等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项目负责人姚爱琴,女,硕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2016赴北京师范大学访学一年。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各级项目多项;获省级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3项。

孙芸霞申报的“莲花山地域汉藏民族共享‘拉扎节’调查研究”获甘肃省社科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8万元。该课题以甘肃临夏、甘南、定西市三地交界处为背景,以阈限理论为基本视角,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方法,考察莲花山地域汉藏民族共享“拉扎节”节日构成、时空分布及其原因探析、仪式过程、文化内涵及社会结构秩序,以揭示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融合精髓,增进文化多样性发展,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保护甘肃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一定作用。项目负责人孙芸霞,女,硕士,科技处(社科处)成果管理科科长。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多篇,获省级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1项。

康玲芬申报的“甘肃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聚焦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建设、发展水平评价、发展问题剖析等相关学术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层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定位推动甘肃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驱动因子、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将定性定量分析应用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具体实践。这对甘肃省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省域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建设不可持续等问题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项目负责人康玲芬,女,博士,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兰州大学学报》《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0部;主持省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3项;多次获省级科研奖励。

魏赟申报的“大数据推动农民增收应用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拟通过对涉及甘肃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进步等领域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整理、转换,利用基于分布式算法的模型进行预测和模拟,为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科研、政府决策、涉农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和新方法。项目负责人魏赟,男,硕士,讲师。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研究。发表论文6篇,主持、参与项目多项。

何卫申报的“方言学视阈下的‘洮岷型花儿’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拟运用田野调查、语言学、民俗学等交叉方法对“洮岷型花儿”演唱方言、文学特征、艺术特征及“花儿”传承人生存现状与传承展望进行研究,以拓宽“洮岷型花儿”的学术领域及研究广度,对于传承、发展、运用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会起到推动作用。项目负责人何卫,男,硕士,音乐学院教授,现任音乐学院副院长。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项目多项,指导学生参赛获奖多项。

哈斯朝勒申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研究——以甘肃省民族地区为例”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结合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传统文化、语言文字、学校教育的多元背景分析,提出民族地区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影响民族地区教师核心素养质量的因素,以期给出提升民族地区教师核心素养的实施对策。项目负责人哈斯朝勒,女,蒙古族人,博士,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当代教育与文化+》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于2016年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聘请为“国家级培训”项目学科专家。

张慧申报的“甘肃‘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立足于甘肃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借助当前“一带一路”背景带来的文化发展机遇,运用大融合模式,以文化+为内在动因,加大甘肃产业资源挖掘,整合产业要素,提出甘肃文化+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模式和路径,以期推动甘肃文化产业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项目负责人张慧,女,硕士,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省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校级项目3项,成果获评省级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第十四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刘琳申报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文化认同与翻译主体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针对目前文学翻译研究中关键但薄弱的一个领域——"主体研究"展开探讨,以21世纪以来对外译介的中国文学作品为分析对象, 探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翻译主体模式,分析翻译主体在译介过程中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影响,进而提出翻译主体的文化认同构建与翻译策略,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为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对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项目负责人刘琳,女,硕士,国际文化翻译学院讲师。201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访学一年。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科研工作。在《语文建设》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主持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1项,参与项目2项。

崇兴甲申报的“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敦煌文化翻译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本课题拟从敦煌文化的特性出发,以文化翻译学理论为主要研究指导,综合运用敦煌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采用语料库实证分析与质性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开展敦煌文化翻译研究,研究敦煌文化翻译文本语言特征,探索敦煌文化语料库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实施途径,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文化翻译研究成果,推动语料库在翻译教学、术语研究、计算机辅助翻译等方面的应用,助力敦煌文化翻译实践。项目负责人崇兴甲,男,硕士,国际文化翻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级1项、地厅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项目多项,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冯智娇申报的“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甘肃省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资助,资助经费3万元。该课题在结合裕固族语言本身的特点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缘起,其语音,语法,句法等层面进行剖析,试图为裕固族语言中所包含的特色文化进行探究,梳理裕固族特色语言文化的内涵,提出裕固族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发展机制,以期能够保护、传承及发展甘肃省裕固族语言文化,让裕固族这一特色语言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项目负责人冯智娇,女,硕士,国际文化翻译学院讲师。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1部,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项目多项。

吕艳丽申报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甘肃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自筹经费项目立项。该课题基于乡村振兴和甘肃旅游强省战略背景,拟通过实地调研、典型案例分析、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甘肃省旅游发展与农民收入的相关问题,为旅游发展收入带动效应进行量化,以便针对甘肃不同地区给出不同的对策,挖掘甘肃旅游发展本土特色,开发先天旅游资源。项目负责人吕艳丽,女,硕士,数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与区域金融。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2部,主持校级项目1项,参与项目多项,成果获省级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数学建模竞赛甘肃赛区特等奖1项。

尚雪英申报的“甘肃省城镇化质量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自筹经费项目立项。该课题以党的“十九大”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时代背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型城镇化内涵为基础,收集基本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从时空二维角度通过测算甘肃省14个市州的城镇化质量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拟从政治、经济、生态、管理、创新等方面提出适合甘肃省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甘肃省城镇化由“规模”向“内涵”转型。项目负责人尚雪英,女 ,硕士,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专著2部,主持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完成兰州市哲学社科项目1项,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获二等奖1项。

李佳凝申报的“甘肃省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及路径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自筹经费项目立项。该课题对绿色金融的概念演进、理论方法和路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将绿色金融与区域生态经济有机融合,探索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利用近几年甘肃省多个地州市面板数据,研究甘肃省各地市绿色金融对生态经济的影响及发展路径。项目负责人李佳凝,女,硕士,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风险投资、企业投融资等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1项,主持完成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兰州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各1项。研究成果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甘肃省挑战杯一等奖1项,其他奖励多项。

宋春光申报的“甘肃省精准扶贫幼儿园转岗(非专业)教师培训实践研究”获甘肃省社科规划自筹经费项目立项。该课题立足我省“国培计划”乡村幼儿园转岗(非专业)教师培训,充分收集相关数据,分析评估我省精准扶贫幼儿园转岗(非专业)教师训后专业能力提升情况及培训实效,并以此为依据,对训后幼儿园转岗(非专业)教师进行远程持续性援助的研究,意在为我省乡村幼儿园转岗(非专业)教师的培训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实践验证和策略帮助,使我省乡村幼儿能尽快享有有质量的学前教育。项目负责人宋春光,女,幼儿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领域教学、学前教师培训。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1项,参与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据悉,2018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总计169项,其中,重点项目12项,一般项目122项,自筹项目36项。

文:孙芸霞  审核:刘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