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端阳粽叶香

18.06.2015  01:38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端午是孩子们的奔跑。一大早,母亲就将煮了一夜,刚出锅的粽子分成十来包,有时还装在自己钩就的丝网包里,艺术品似的。母亲会说:“趁热送到”。我得令,一个健步跑了。与我一样,院子里小伙伴都没头苍蝇般,跑得欢实极了,保不定路上还能碰上往自家送的呢,心照不宣,点个头,擦肩而过,为的是早一步送到他家;九十年代,会给家在外地的同事带些,让他们不空落;现在,每距端午尚有月半,国英总会问:“今年包不包?”她当然知道答案,为的让我说句话,获得满足感。我会说:“包啊,包啊,多包些”。于是,在接下来的某一天早晨,国英就把苇叶或箸叶、糯米、红枣、精肉、豆类,淘洗、浸泡,如一位棋艺高手,捻熟地将它们组合包裹在一个个小小空间,文火蒸煮几小时,清香、甜糯味道,好似国英性格,不紧不慢却骄傲地弥漫在整个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中了。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遗传密码,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区别于其它文明的地方,正是这些传统节日,才使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延绵不绝,节日是最强大、最无形的文明长城。中国人天才般将文化、观念、爱国、团圆等考量构架在自己设计的节日中。每个节日都是一本写了几千年的大书。你可以参与全本演出,也可以串上一折、二折龙套。由点及面、有家到国、由娱乐而精神、由自然而人文。认真参悟,收获巨大。甚或影响今天社会管理、理想信念形成。这许是一些国家肯定其战略价值,加紧向联合国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的原由吧。

    中国节日的不抽象,具体在一把盐、一勺糖、一片叶的风味组合。以食材、工艺等等构成了民族共同记忆,将天地人和谐统一思维观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的四合院、土楼等围合式家庭建筑观,在节日食品的制作中,毫无例外得以延续。月饼、元宵、饺子、馄饨、粽子等将馅料包入,粘合、融汇。如果说清明的“子福“,表达了对土地、过往的追忆,月饼扮演了问天的媒介,而粽子则维系着人与自然的纽带。

    每个节日个性就是它存在价值,端午的性格是冲突、竞争中见传承。它是节日元素的大戏楼——荷包、粽子、艾叶、雄黄酒等道具,加上屈原的爱国,法海、白娘子、许仙、小青斗法等故事,围绕着是非观正义的曲折斗争层层展开。与农耕文明相契合,以五谷丰登、编制斗彩为背景,男子赛龙舟和女孩绣荷包,更是力与美、阳与阴、动与静的结合。

    弘扬民族文化,在于时代性、多元化。一个节日经过千年绵延,不变红线,是血脉、爱国、团圆、喜庆。但形式和元素需不断微调,才能保持其朝气蓬勃生命力。尤其是今天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物质飞速发展,要保持传统节日定力,就在于它形式的常新,把握形散神不散,不断续写端午节在中国,端午文化也在中国这篇蔚为大观的传统节日篇章。

    本周话题:五月初五话“端午”下周话题:“一带一路”为“兰洽会”提供更大平台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