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父与子的绿色守望

04.05.2019  01:20

       

          定西市安定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环境十分恶劣,40年前,联合国专家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今天,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看到的却是青山绵延,春光无限。从苍凉荒芜到绿水青山的巨变背后,正是一代代林业人的艰辛付出。

这是一本森林管护巡查日记,上面记录着定西市安定区车道岭林场老职工王富军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这些平淡朴实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位林业工人对绿色和山林的热爱。

眼前的车道岭林场有大小8座山梁、50多条沟湾,没有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雨水,五十年前,这里只有看不到尽头的荒山土坡。

这里的老人们常说,在定西,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都难。种不活也得想办法种,靠着一代代种树人摸索积累的经验,雨季抢墒栽种成了当地提高树木成活率成本最低的方法。

守得经久寂寞,终见满山繁华。如今车道岭一万三千多亩的土地上,被茂盛的杨树、杏树、榆树、山毛桃等植被覆盖,而这片郁郁葱葱下,也埋藏了王富军近30年的青春和不为人知的艰辛。

在定西,四月中下旬是树苗成活率最高的季节。满身伤病的王富军其实早已不再适合劳作,但这几天,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又拿起铁锹进了山。

王富军如今的绿色情怀,离不开父亲王宗刚的言传身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1959年,当地响应国家号召,组建车道岭林场,当年只有17岁的王宗刚成为这个林场的第一批建设者。

从帅小伙到耄耋老者,王宗刚为这片山、这片林,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到退休时,王宗刚栽树15万株以上,至今成林树木达5万株以上。而换来的,却是疾病缠身,出行不便。

在车道岭林场,像王富军这样“子承父业”的职工不在少数。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植树造林的铁锹,更是接过了“咬定荒山不放松”的誓言与信念。

(记者手记)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像王富军一样的林二代、林三代攥紧绿色接力棒,在让家乡更绿更美的路上,辛勤不辍,笃定前行。今天的车道岭林场,已成为甘肃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曾经贫瘠的陇中旱塬也在定西群众植树播绿的不懈努力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甘肃台报道。

记者:甘肃台 侯树环 董子宁 定西台 苏伟 张官杰 易思耿

编辑:李明轩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亚军

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 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