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坪村:“小康梦”飞入寻常百姓家

12.04.2019  18:26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回首振奋人心的成绩,展望催人奋进的目标,我们怀揣希望再出发。从今天开始,《甘肃新闻》推出大型专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集中推出系列报道,反映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省各族群众艰苦奋斗,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宝贵经验,展现陇原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讲述陇原儿女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全省上下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磅礴力量。这几天,《甘肃新闻》的记者正在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蹲点采访,今天我们的报道就从这个昔日贫瘠的小山村开始。

今年73岁的刘玉秀老人被誉为“感动旱塬第一人”, 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坪村,老人不断提起两个关键词:“太困难”“没法过”。当1964年10月,大寨的先进事迹传到这里后,大坪人深受鼓舞,唱响了“战天斗地、兴修梯田”的豪迈壮歌。1975年,大坪村人均口粮上千斤,还能给国家交售300斤“超购粮”,并在全省打响了“远学大寨,近学大坪”的口号。

进入新世纪,吃饱了肚子的大坪人干劲更足了,曾经的“救命薯”已成为“致富薯”,培育出了优质马铃薯品种“新大坪”。2006年,大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人均产粮430公斤,彻底摘掉了脱贫的帽子,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然而,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想让撂荒地不荒,让大坪村永久脱贫,就得壮大合作社,发展致富产业,让村民们愿意回家赚钱。

如今,大坪村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马铃薯、草蓄、劳务、蔬菜等产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合作社实现了就近季节性务工,人均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多元。

(记者手记)在蹲点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惊喜的发现这个曾经“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西北小山村,如今早已步入致富“快车道”,成为了甘肃农村70年发展巨变的鲜艳旗帜。而对于这样的成绩,大坪人并不满足,“小康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用勤劳和奋斗改写了贫穷的历史,也必将通过新型模式和致富产业书写梯田山川里的致富新篇章。

甘肃台报道

记者:甘肃台 侯树环 董子宁 定西台 张含华 张官杰 苏伟

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 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

编辑:王光义

责编:许玲芳

主编:李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