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39年坚守:学校当成家 培养10多名大学生
原标题:一名乡村教师的39年坚守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39年,他一个人守着一所乡村学校,将一个个山里孩子送出了大山,培养出了10多名大学生。
39年,他把学校当成了家,小教学点里有了大学校的设施,但他自己的家却破烂不堪。
他,就是礼县白河学区西山村后湾教学点唯一的教师杨马俊。
白河镇地处礼县特困片区的“下四区”,这里立地条件差,土地瘠薄,交通闭塞。记者从礼县县城出发,经过6个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白河镇西山村后湾教学点。
见到杨马俊时,他正在维修桌椅板凳。“小娃娃们调皮,坐在凳子上不安稳,这凳子一学期就要修好几次。”杨马俊笑着说。
后湾教学点现在有三个年级、60名学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学前班的学生。最小的只有4岁。有些孩子年纪小,经常尿裤子。所以杨马俊一边讲课,一边还要观察是否有孩子尿裤子。
后湾村属于典型的劳务输出村,平常村里只剩下留守孩子和老人。后湾教学点还起到了幼儿园的作用,村民下田干活就会把孩子交到学校。
后湾村翻过一座山梁就是宕昌县好梯乡,好梯乡离后湾较近的两个村的孩子也在后湾教学点上学。有些孩子离家远,年龄又小,午饭就在杨马俊家里吃。如果遇到下雨天,下午放学后,杨马俊的妻子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吃饭、睡觉。
现在村学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但后湾教学点,有杨马俊全心守候,学生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这些年,后湾教学点入学率达到了100%,杨马俊带出的学生70%高中毕业,40%中专毕业。
后湾教学点虽然小,但设施齐全。教室里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校园里铺着地砖,围绕着旗杆还建了一座小花园,四周贴着白瓷砖。
打顶棚、铺地砖、建小花园都是杨马俊与妻子两个人完成的。教学点修建得像学校又像家。但走进杨马俊的家却让记者愕然。
后湾村虽属贫困山村,但村里大多数人家还是翻修了新房,然而,杨马俊家的三间土坯房却破烂不堪。进入屋内白天都需要开灯,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房子四周都是用木头或石棉瓦支撑着。
杨马俊对记者说:“1999年我才转正,转正之前拿几十元的工资,因为家里穷,两个孩子早早就离家打工。现在孩子们过年才回家一趟,我也没力气、没能力修盖自己的房子。”
杨马俊告诉记者,1976年,高中毕业后,他就当了民办老师,因为是脱产老师,家里的田地全靠妻子一人料理,他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家人。1983年,因为家里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杨马俊就背上行李准备到靖远煤矿去挖煤。驻村干部追上杨马俊说,学校已经停课好几天了。听到学生们好几天都没有上课,杨马俊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又重新站到了讲台上……
“一撇一捺写个人,有了一横是‘大’字……”后湾教学点是复式班,但学生们的成绩却很优秀,杨马俊的儿歌教学法,使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也易于孩子记忆。在杨马俊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奖状,有学区的、县上的、市上的,还有全国的,获奖的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到现在。后湾教学点的成绩,每年在学区名列前茅。
附近几个村40岁以下的村民基本上都是杨马俊的学生,村里人都尊称他为杨老师。后湾村因为有这所学校的存在,文化并不荒凉,虽然贫穷,但人人知书达理。
记者离开后湾教学点时,杨马俊老师说出了他的担忧:“两年之后,我就退休了,那时,谁来接过我手中的教鞭?谁来全身心投入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对于杨马俊来说,后湾教学点不仅仅是一所山村小学,更是他一生心血的见证。(记者周者军 通讯员张霞)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