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19年1月26日在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一、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全省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十大生态产业体系为总抓手,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创造性地推进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良好态势。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9%和9%;城镇新增就业43.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控制目标。
(一)凝心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为龙头,行业扶贫政策为支撑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引进291家大型龙头企业,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862个,历史性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全省贫困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5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农村危房改造年度计划7.9万户全部竣工,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94个,已建成住房2.2万套。全年减少贫困人口77.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6%降至5.6%,14个片区县、4个插花县申请摘帽,258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
(二)多措并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出台我省祁连山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方案和旅游设施项目差别化整治及补偿方案,祁连山生态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两江一水”等重大规划加快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6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三)持续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进展,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煤炭去产能任务,坚决杜绝已化解产能企业复产和“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全年降低企业成本427亿元。编制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总体方案和专项行动计划,设立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实施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等重大带动性项目,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18.3%。“一企一策”帮扶促进企业复产稳产增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7家。深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敦煌文化博览会、第八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扎实推进24家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6%和30%以上。
(四)狠抓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支撑。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抓责任制,推动全省重大项目规范有序实施,陇南成县机场通航运营,敦煌文博会期间开通动车,打通河西新能源输送瓶颈的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启动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一批补短板和重大公益性项目,研究制定出让国有资源资产和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补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工作的实施方案,向银保监部门和金融机构推荐补短板重大项目清单。出台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落实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全省民间投资比上年提高46.6个百分点。
(五)完善机制加快创新型甘肃建设步伐。成功获批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科院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启动实施。新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出台经济技术类人才助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新认定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97家,全年新增市场主体25.66万户。
(六)聚焦发力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行“四办”改革,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实现80%以上事项网上可办。全面规范“多证合一”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省政府政务大厅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综合窗口按时办结率达到100%。完成25户省直部门管理企业公司制改制,省属企业公司制改制面95.4%。实施新版甘肃省定价目录,放开14项、下放6项政府定价项目,定价项目减少33.3%。全面实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省级实现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类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全覆盖。
(七)扩大开放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编制印发我省合作共建中新南向通道工作方案,批复实施中国—以色列(酒泉)生态产业园建设方案。开展粤港招商活动,成功举办第24届兰洽会和2018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会,全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100亿元。印发实施兰州—西宁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签署甘川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合作行动计划。我省66个开发区纳入国家2018年版开发区公告目录。
(八)加大投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深入开展返乡创业试点工作,选拔6488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引导1万名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年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3720元和3480元;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扩展到农民工、有雇工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全面完成,电影《丢羊》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亡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4.23%和13.92%。全力做好强降水等自然灾害应急抢险,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二、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85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1.3%,29个片区县、1个插花县摘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目标;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在此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同口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左右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攻坚冲刺夺取精准脱贫决定性胜利。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用足用好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农产品收购贷款、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确保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渠道。加快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和产业配套,确保50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全部入住。基本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年建设任务,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2%和89%,完成2271公里“畅返不畅”路段整治任务。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确保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全面落实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保四有”标准,完成剩余2.65万户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推进,落细落实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优化“一带五区”产业布局,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积极实施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
(二)加大治理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扎实做好中央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专项督查、中央环保督察、“绿盾”专项行动等各类问题整改工作,全面开展整改工作“回头看”,防止出现反弹和弱化。积极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两江一水”等规划实施,扎实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统筹推进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火电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点企业污染源达标整治,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以河湖“清四乱”为抓手推进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认真落实节能“一票否决”。
(三)聚焦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实施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兰州新区甘肃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天水华天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产业升级等生态产业重大带动性项目。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实,坚决防止已关闭退出的煤矿死灰复燃,严防“地条钢”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全力加快兰州新区发展,积极创建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获批中国(兰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启动榆中生态创新城规划,统筹推进兰州大学“双一流”和兰州副中心建设。用足用好敦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
(四)精准发力补短板扩内需稳增长。继续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和项目清单管理制,对2019年重点投资项目、省市列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前期项目“三个清单”继续按月调度、按季考核,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回升。开工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西宁至成都铁路甘肃段等项目,力促兰州至合作铁路复工建设,加快推进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城乡供水、中车高端轨道交通装备造修基地、省妇女儿童医疗综合体、甘肃简牍博物馆等项目建设。运用PPP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吸引民间投资重点领域项目库,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项目建设。大力促进旅游消费,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推进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品牌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基地建设、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开发。继续推进“消费促进月”活动,引导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创新消费模式,推动传统商贸创新发展。
(五)转化优势增强能源核心竞争力。继续推进陇东能源基地建设,加快核桃峪、新庄等大型煤矿建设,力争五举、邵寨煤矿尽快获得核准并恢复建设。争取国家解除新能源红色预警,有序启动酒湖直流工程配套外送部分风光电项目建设,择机启动部分集中式项目和分布式、分散式项目。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网域大规模720兆瓦时电池储能电站试验示范项目,推进熔盐储能与高温制氢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兰州LNG储备中心等天然气储气设施,加大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陇东到兰州天然气长输管道规划建设,保障全省天然气用气安全。积极与河南、天津等电力需求缺口省份对接,力争全年新增外送电量100亿千瓦时左右。组织实施好2019年度直购电交易,适时组织开展增量直购电交易,启动实施省内省外电力市场联动挂钩机制。全力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项目。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持续推进“四办”改革,深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实现“政银便民通”业务全覆盖,打造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压缩政府审批范围。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大力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代码制。纵深推进电价改革,精准实施好大数据、清洁能源供暖等新兴产业发展电价支持政策,开展甘肃电网新一轮输配电价核定。稳步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开展城镇管网配气价格核定,做好居民非居民价格并轨工作。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全面实行非居民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制改革,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传统领域国有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深入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创新开展信用惠民便企、信用监管等工作。
(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统筹推进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与上海张江国家自创区的全面合作。加快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建设,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中科院兰州新区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治癌医疗设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结合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在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推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应用与示范工程。制定打造“双创”升级版贯彻落实意见,扶持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培育认定一批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实施“陇原英才”计划,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和“三区”人才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用好“省长人才奖”等系列奖励政策,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八)抢抓“一带一路”机遇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充分发挥通道枢纽优势,编制完成《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打造“五个制高点”战略规划》,合作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推进陇桂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加快三大国际陆港和三大国际空港建设,深化与境内外口岸、内陆与沿海沿边口岸的战略合作,提升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各地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水平。鼓励新能源装备、石化通用设备等装备制造和机电产品输出,稳步推进省建投集团参与中白产业园建设,积极推动中国—以色列(酒泉)生态产业园前期规划工作。积极推进我省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合理布局,全方位加强与白俄罗斯等国的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公祭伏羲大典暨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品牌节会,打造丝绸之路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合作平台。
(九)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58条措施,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支持各类政府性投资基金投资初创型、成长型非公有制科技型企业发展,激发民营企业活力。进一步落实“最多跑一次”“全程网上办”“电子税务局”“不来即享”等利企便民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治理“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鼓励引导优势民营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支持引导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进一步做强做优民营企业。推动形成省市县联动、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招财引智、招展引会,争取新引进一批世界、全国及民营500强企业。
(十)下大力气补短兜底增进民生福祉。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扎实做好援企稳岗工作,积极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基层成长计划。创新落实促进居民增收政策,制定中等收入群体增长措施,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等五大工程实施进度。加强舆情监测分析,针对社会重大关切,敢于善于主动发声,做好解疑释惑、降压疏流工作。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体系,有效遏制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