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共同富裕” 不负青春年华——庆阳革命老区几位青年带头创业记

08.06.2015  13:04

他们,仅仅是黄土塬上的普通青年,普通得像黄土色,放在人群里一点也不起眼。然而,在庆阳革命老区风起云涌的扶贫攻坚战场上,他们让青春的激情在奋斗中迸发,个人的才能在创业中释放。

他们说,活着,就要让心拥有爱、感动和梦想。

无数朝气蓬勃的生命浪花汇聚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带领贫困中的乡亲们共圆小康梦。

康丽:返乡养羊“女状元

记者来到华池县乔河乡打扮村,沿着蜿蜒山路行至半山腰的平台上,两间平房、五间羊舍掩映在绿树丛荫中。返乡大学生康丽在这里建起了现代化养羊场。

现年26岁的康丽,细眉细眼、温婉低顺的模样,但办养羊场却风风火火像个小伙子。2012年,她从庆阳市大学生村官培育计划项目的陇东学院毕业后,回村办养羊场。

康丽兴冲冲地将购买的40只小尾寒羊吆喝进新建的羊舍,看着羊吃着粉碎青贮的草料、喝着自来水,她有种成就感。此前,她雇人用铲车修整了山路,推平地建造了羊舍,租山地种了100多亩苜蓿、甜高粱、玉米……然而,羊接连死去,请来兽医也束手无策。她昼夜查阅各类资料,买来兽药,死马当活马医,根据症状打针灌药,第5只病羊竟然被她救活了!后来还怀了3胎羊羔。

如今,康丽摸摸哪只羊耳朵冰冷,断定其感冒了;发现羊不停颤动,断定其肚子疼;看到羊嘴烂了,断定有烂唇传染病……她能对症下药,直至痊愈。她将羊羔、育肥羊卖掉后,从内蒙古购进健壮少病的白绒山羊,年存栏200多只,出栏100多只,还了妇女小额贷款,继续滚动发展。因为她养的羊健康健壮,在陕西吴旗有了固定客户收购。

村里人一开始议论“傻女子”康丽“胡整”,后来上门请她去给自家羊看病,看好病又询问如何科学养羊、如何种饲草,并请她帮忙联系卖羊。张仲义等5户贫困户在她带领下发展为存栏50多只羊的规模养殖户。如今村里人称赞她是“羊状元”。

今年市场羊价低迷,前年1只羊卖1000元,如今跌到100元还卖不出,不如1只公鸡158元的价。我养的山羊价稍好,1只卖四五百元。”康丽说,为了降低成本,她不雇工,将县城居住的父母拉回村上帮她饲喂,县城工作的哥哥周末也来帮忙铡草。正值青春年华的她调侃自己“不敢想谈对象的事,攒了5万元、贷款10多万元都投给养羊,这么大的摊子,谁敢娶我?

坚持吧,看看最近羊价能否上涨。”康丽的眼神里多了几许坚强。

刘亚勋:互联网+原生态小杂粮

30岁出头的环县环城镇人刘亚勋,原本在外地承包建筑工程,看到家乡风生水起的变化,心头一热,2014年8月在十八里村投资建起小杂粮加工厂。

年轻人创业,不同于老一辈埋头做实体。他紧紧抓住“互联网+”的技术潮流,一头加入互联网“麦上客”电商,一头与甜水堡乡荞麦合作社、车道乡燕麦合作社、木钵镇高梁黄豆合作社合作,将环县富有特色的小杂粮推向市场。

如果只卖原粮,价格太低。”刘亚勋认为,环县虽然是全国小杂粮之乡,但农民种植小杂粮主要是习俗和换茬,不让地荒芜,1亩小杂粮产200多斤,广种薄收,附加值低。刘亚勋瞄准了环县土地广阔、农民种植小杂粮不施化肥和农药的“原生态”价值,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订单,高标准要求“原生态”种植、质量优良,但收购价高于市场价。

同时,他从山东引进石磨加工生产线。他介绍,不同于大型钢磨生产线快速加工面粉,自动控制石磨转速,每分钟24至26转,磨出的面粉保持原生态风味,磨出的面粉不发热,颜色略黄,没有破坏原粮的微量元素,是我们小时候吃到的面香味。”

刘亚勋与合作社合作发展小杂粮基地近千亩,开发出10种小杂粮石磨面粮产品和13个小杂粮产品。作为“互联网+”的创业者,他说:“产品60%通过电商外销,40%供应超市。

乔丽珍:玫瑰园里的“女汉子

5月22日,记者来到西峰区后官寨乡孔塬村的玫瑰基地。前天晚上一场雨,正值花期的一簇族玫瑰,开得盛意恣肆,粉红如云。玫瑰园的主人是正宁县人乔丽珍,她头戴草帽,一会到玫瑰园观察玫瑰的长势情况,一会在村头的玫瑰花瓣烘烤车间指挥加工。

乔丽珍的弟弟在广州创建了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了玫瑰食用品、药用品、化妆品生产线,她请玫瑰种植专家在庆阳黄土塬考察后,流转了孔塬村农民300多亩地,建起了庆阳市玫瑰种植基地及合作社。经过4年发展,种植成功了大花型玫瑰,她说:“不同于红砂土区域的永登苦水玫瑰,只开1茬花;这里是黄黏土,玫瑰品种优质,从5月至8月连续开3茬花。

孔塬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种小麦收成低,许多地撂荒,很乐意将土地流转给乔丽珍,除了土地流转费的收入,村民来玫瑰园打工、栽培、摘花也有收入。72岁的孔熙君,15亩地年流转费收入3000元,他和老伴张冬梅每天到玫瑰园摘花,摘1斤鲜花瓣卖3.5元,一早上能摘20斤,收入70元。去年在玫瑰园打工收入7000多元。

1亩园相当于10亩田,经营费时费功,但乡亲们种玫瑰有收入,弟弟的公司也有了优质玫瑰原料,再辛苦也值!”乔丽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