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63年前赊了两块瓜 如今归还卖瓜人后代200元(图)

21.06.2016  15:47

    原标题:63年前赊了两块瓜 昨日归还卖瓜人后代200元

    80岁老人夙愿得偿

  陈文勇先生赠送书法作品表示感谢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却影响了我的一生。”6月20日,经过63年寻找,80岁的陈文勇先生终于找到了当年给他赊账的老者的后代,了却了多年的心愿。陈文勇是西北师大退休教师,1953年,还是中学生的他因长途跋涉口渴难耐,向一位不知名的老者赊了一块西瓜。由于种种原因,当年的瓜钱一直没奉还,成了堵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20日,经过多位热心人的相助,陈文勇终于找到了当年的卖瓜老者的后人,送上200元,并送上一幅“滴水之恩”的书法作品表示衷心的感谢。

  A

  事件

  63年前赊了两块瓜钱一直没还上

  事情还得从63年前说起。1953年,17岁的临洮学生陈文勇考到兰州上学。他家在马啣山麓的上营乡好水村,离兰州市有120多里路。因为当时从临洮县城那边走很不方便,他们就要翻过山,经过现在的榆中县银山乡,七里河区的阿干镇、八里镇才能到达兰州城,这段路一般得走两天时间。

  那年暑假的一天,陈文勇和同学陈文德一起结伴回家。当天凌晨1点,他们从红山根出发,上午10点多时,走到了八里镇岘口子村。当时天气非常炎热,两个人长途跋涉之后口干舌燥。路边有一家店铺在卖西瓜,可是他们身上没带一分钱。实在渴得受不了了,陈文勇就上前试着对卖瓜老人说:“大爷,我们两人是学生,非常口渴,能不能把瓜赊一块,等我们从家里回来时给你钱?”卖瓜老人听后,十分痛快地说:“这个娃娃,不就两块瓜嘛,给你们。”吃了瓜后,两人就上路回家了。9月份开学时,他们又经过了岘口子村,可老人的瓜摊没有摆出来,所以钱没有还上。当时他们想着以后还要路过这里,下次再给也不迟。不料寒假回家时,他们依然没有看到老人摆摊。1954年,陈文勇初中毕业考到兰州一中,而陈文德参加了工作。没了结伴而行的人,之后陈文勇上学和回家就都不走这条路了,他开始跟临洮的其他同学坐汽车回家,从西果园方向去临洮,从此再也没有走过八里镇这条路。于是,这个遗憾就一直埋在陈文勇的心底。

  B

  感言

  “卖瓜大爷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终身受益

  “人与人的信任太难得了!”陈文勇先生说,当时他们没有问卖瓜老人的姓氏,只记下了地方是岘口子。当时卖瓜老人什么也没有问,就把瓜赊给了他们,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可能卖瓜老人早忘了,但是他一直没忘记,因为这是老人对他们的信任,更是对他们的考验。

  “几次没还上钱,我非常遗憾。”回想起往事,陈文勇先生眼中闪出了泪花。他说:“老人家根本不在乎两块瓜,但是这件小事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一直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一位老师看待。我在兰州上中学、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北师大当老师,但始终忘不了此事。这个卖瓜大爷对我的影响很大,使我终身受益,一生尽量做好事,信任别人。

  由于很多原因,陈文勇后来再也没有到过八里镇,可是他遇到八里镇一带的人就会打听岘口子的卖瓜老人。他问过银山乡孙家湾、阿干镇、八里镇八里窑的村民,但大家都说不知道那位卖瓜老人。他想,如果实在找不到卖瓜老人,找到老人的后代也行,他总得完成这个心愿。

  C

  圆满

  找到卖瓜老人的后代63年的心愿终于了却

  2015年5月,陈文勇生病住院,恰巧同病房的病友是阿干镇人。病友的妻子倪俊喜说,她在岘口子上过班,可以帮忙打听卖瓜老人的后代。倪俊喜在寻找卖瓜老人后代的过程中,联系到了记者。记者又向陈文勇先生询问了当时的一些详细情况,了解到一些线索,之后从岘口子村75岁的张殿科老人处打听到,1953年村中卖瓜的人有两个,一个叫范有祥,另一个叫司成显,司成显是陕西人,卖瓜没多久就离开了。根据陈先生提供的线索,张殿科认为卖瓜老人很可能是范有祥。因为陈文勇记得瓜摊后面有商铺,而司成显是在一棵大树下面摆摊,口音也不是兰州话。记者又向村上老支书、72岁的张文礼核实,他也确定卖瓜老人就是范有祥老人。据了解,范有祥被当地人称为“范甲长”,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

  陈先生听到记者转述的消息时非常激动,他特意找到原甘肃省武术协会主席、书法家郝心莲先生,写了“滴水之恩”的书法作品。6月20日,陈文勇先生携夫人和孩子来到岘口子村,对范有祥的孙子范中俊表示感谢,赠送了书法作品,并掏出200元归还瓜钱。范中俊说,心意收到就行了,坚辞不受。陈先生说他80岁了,当天来就是要践行当年的诺言。无奈,范中俊只好收下了钱。

  范中俊说,父辈已经去世,这事他根本没有听过,没想到陈文勇先生这样真诚,从陈先生身上他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段与诚信有关的往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场的一些人也被这件事感动,感慨不已。(记者彭维国文/图)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