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综述之五
原标题:宜居兰州如兰之州
——2015年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系列综述之五
记者 牛少伟 摄
这几年,生活在兰州的很多市民都有一个同样的感受,那就是整体生活越来越舒适便利了:收入增多了,城市更美丽了,环境也更好了,社会各种附属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健全了。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美好的体会不仅仅是这些,在社区服务、城市公共服务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总是让百姓感到惊喜。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更加美好、宜居。
多项经济指标居全省第一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2015年上半年,兰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6.18亿元,同比增长8.6%。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49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净增3390元,同比增长10.9%,居全省市州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14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净增228元,同比增长12.7%,居全省市州第2位。两项收入增速均跑赢同期GDP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2.4个和4.2个百分点。数字的提升在很多对数据不敏感的人看来,只是一个概念。但正是这个“概念”让人们真正感觉到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可支配收入多了,生活自然也是越来越好了。
钱袋子越来越鼓的同时,我市坚持把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截至2015年6月份,全市含教育、养老、低保、就业、医疗卫生等5项社会保障支出累计完成56.0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达36%。
民生事业公共服务大踏步增速的过程中,许多切实为百姓服务的设施场所也是应运而生,拨通“12345”民情通热线,市民的投诉建议以及生活中的烦心事都可以解决,家里老人无人照顾、虚拟养老院帮你搞定;平日里工作忙,社保医保等要在社区办理的手续没时间办,网格员休息日上门帮你办。
生活便利、衣食无忧,人们渴望在更多的方面做出建树,在这一方面,我市在人力资源以及社会保障上也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据悉,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30万人,创劳务收入55亿元以上。
生态环境改善兰州治污走上“国际范儿”
11月30至12月12日,备受全球瞩目的世界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在这次大会上,兰州作为全国唯一的非低碳试点城市应邀参会,与国内外嘉宾分享大气污染治理做法和低碳城市建设愿景,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的“兰州声音”,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并荣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秘书处、中国低碳联盟、美国环保协会、中国低碳减排专委会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众所周知,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地理地貌特殊、生态环境脆弱,兰州长期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一度成为全球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全面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平台建设,全力支持做大做强做美兰州,提出打一场兰州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战攻坚战。在省市联动的强力推动下,我市走出了一条科学化、目标化、工程化、法治化、创新化的治污之路,摘掉了大气污染这个长期罩在城市头上的“黑帽子”,打造了人人共享的“兰州蓝”,稳定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行列。
除了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兰州在环境绿化和生态大环境改善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目前,我市还完善了兰州市园林绿化地理信息GIS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园林绿化建设的动态监管、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满意率达84.04%。
诚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让老百姓生活更安心
2015年8月19日,市文明办组织召开“共筑诚信·德润金城”兰州市2015年诚信“红黑榜”新闻发布会,由市食药监局、市农委、市国税局、市环保局、市商务局、市建设局、市质监局等7个部门共同发布诚信“红黑榜”名单(其中101家红榜企业,41家黑榜企业),并宣布了惩戒措施。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是中央文明委安排部署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大力加强诚信建设,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市文明委决定,建立兰州市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而且我市是全省14个市州中率先发布诚信“红黑榜”的城市。
在市场监管方面,市工商、食药监等职能部门按照属地监管原则,全面启动市场主体年报信息抽查和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并将抽查结果及时传送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做好年报抽查结果的信息共享工作。在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工作中,我市通过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做到了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以强化市场主体自律和社会监督,切实解决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提升监管效能,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为食品药品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首席记者 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