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全省平均气温仍将继续上升

23.03.2016  05:08

    兰州晚报记者(滕效宏通讯员丁洁琼实习生陈慧钰王小丹)3月19日,记者从省气象局举办的气象开放日活动现场了解到,近50年来,我省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0.12℃/10年)和全国(0.23℃/10年),变暖幅度高于同期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以后年均气温持续偏高。预计未来10年(2016~2025年)全省平均气温仍将呈上升趋势,与1986~2005年相比,河东将上升0.8℃左右,河西将上升1℃左右,夏、秋季升温幅度大于冬、春季;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将增加,河西增加8%~10%,河东略有减少。中东部秋季降水增加明显,南部将可能减少。高温日数将增加,且持续时间加长;北部地区高温日数增加多于南部地区;中东部旱灾风险加大。

    变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

    据称,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每10年升高0.12℃。我国变暖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升温幅度每10年0.23℃,几乎是全球的两倍。甘肃省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西升温高于河东,冬季变暖最明显。

    记者了解到,从陇东1968—2009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情况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41℃,其中,冬季、春季升温更为明显,达到每10年升高0.54℃和0.56℃。

    有专家表示,陇东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年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1994年以后气温开始上升,1998年开始明显上升,升高幅度超过1℃,此后连续5年偏高幅度在0.9℃以上,2006年偏高幅度为1.6℃,达到历史最高。近10年年平均气温比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平均气温偏高1.7℃至0.5℃之间。

    另外,陇东年平均气温10年间的变化显示,20世纪60年代年平均气温在9℃以上的面积占陇东总面积的10%、70年代占34%、80年代占34%、90年代占86%、本世纪初的10年占100%;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的面积占陇东总面积的47%。暖干化趋势明显。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气候变暖导致越冬作物种植区向北扩展50~100公里、海拔提高200米左右,冬小麦面积扩大10%~20%,但小麦条锈病菌也向北扩展,越夏区范围扩大,春季发病日期提前15天,发病率增大。果树花期提早6~10天,导致遭受低温冻害的风险加大。

    50年降水量减少了50毫米

    我省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但河西增多,河东减少。近50年来年平均降水量减少了11毫米。甘肃中东部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本世纪以来干旱半干旱区总面积增加约1.5万平方公里,半湿润区面积增加约1平方公里,湿润区面积减少约2.5万平方公里,甘肃省中东部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有资料显示,近50年,陇东黄土高原降水量累计减少了50毫米。

    相关专家表示,根据1965—2009年陇东年降水量长期演变趋势来看,陇东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到20世纪70年代年降水量有所减少,20世纪90年代年降水量开始下降,虽然2003年有所反弹,达到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降水量最多的年份,达743毫米,比多年平均值513毫米多出230毫米,但近20年降水量总体下降趋势明显,特别是2004—2009年连续6年持续下降,下降的幅度在40—85毫米之间。

    气候变化导致水资源量总体呈减少趋势。1956年以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168平方公里和70亿立方米。近10年来,祁连山冰川退缩加速,冰川面积减少36平方公里。1997年以来,祁连山积雪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90平方公里。冰川加速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河流水量增加,长期会导致河流水量锐减。

    突发性强降雨点多面广危害大

    本世纪以来,陇南、甘南、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地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高、强度大、危害重,常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2000人,接近全国同期因台风死亡人数。资料显示,近10年全省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加了45%。

    2010年8月8日,舟曲县东山镇1小时降水量77.3毫米,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81人死亡。2010年8月12日,成县黄渚镇4小时降水量258.6毫米,造成38人死亡。2012年5月10日,岷县麻子川1小时降水量42毫米,冰雹最大直径40毫米,引发洪涝泥石流灾害,造成53人死亡。2013年7月24日,天水秦州区钱家坝1小时降水量48.4毫米,引发洪涝泥石流灾害,造成21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