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科人的接力赛 ——记“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29.09.2014  12:37

今年教师节前夕,从人资部和教育部传来喜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被授予2014年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荣誉的获得为全校师生献上了一份教师节厚礼。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甘肃省成立最早、食品类学科专业最全的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共有本科生1216人、硕士研究生199人、博士研究生11人。39名专任教师队伍中,有1人入选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1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2人、“555”人才工程3人。

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工作中成效显著。先后获甘肃省基层先进党组织、甘肃省五四红旗团委,教育厅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得发明专利23项。在国内外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18篇,其中SCI收录35篇,EI和ISTP分别收录12篇。主编、参编教材19部,专著4部。

 

 

积极主动,质量立院,优化教书育人模式

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怎样才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把准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谋划。坚持“立体式全程教学”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升华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加快探索人才培养的步伐。

目前,学院上下都一致认同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陈旧观念上,那种“教书的不育人,育人的不教书”的观念是与现行的高教理念相背离的。

早在2009年,学院就率先启动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进程,坚持以拓宽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办出专业特色的基本原则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西北地区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和企业对食品加工人才的需求,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3个层次。其中,理论教学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限选课;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实验课、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第二课堂则是组织以专业知识为特色的学术科技类文化活动,如届次化举办的“研茶致学”茶艺大赛、“食品大揭秘”食品安全调研、鸡尾酒咖啡调制大赛、学术文化周、营养膳食大赛等多项与专业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

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院采用“共建基地”、“双向兼职”、“专业综合实习”等多种方式,与科研院所和食品加工企业主动开展“合作教育”,通过聘请校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担任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教师,每年为学生进行为期3至4周的“个性化”专业综合实习,这一做法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衔接式双师制”。该院2014届毕业生赵欣说,“在毕业实习阶段,实习单位指派专门老师对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培养,返校后再由校内老师具体指导毕业论文的撰写。这不仅使自己很好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使自己能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胜任相关岗位工作。

副院长李永才介绍说,“学院在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两基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两基’即校内和校外两个实习基地,‘三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这些更新教学观念的举措直指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他说,“学生们可利用设在校内的果蔬加工、葡萄酒酿造和乳品加工3个中试车间,以及在校外建立的食品加工、发酵及营养安全检测等20个实习实践基地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完成课程既定的教学与实习内容。同时,学院建立了完整的实验过程监控体系,明确规定实验设计、试验和结果分析3个阶段的时间与任务,要求学生不仅要撰写实习报告还必须进行答辩。此外,毕业论文严格执行‘一人一题’,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过程实施监控,这些都使得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

凝聚管理共识,争当爱岗敬业模范

获奖之后,院长韩舜愈坦率地表示:所有成绩的取得主要依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学院把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大家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付出形成合力,才获得了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和奖项!

学院党委书记李金秀说,“学院大力弘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光荣传统,加强师资队伍和团队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打造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牌团队。”她说,“近年来,学院通过开展‘创优评优’工作,先后多个班级体和个人受到表彰,‘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感染着每一个人,这直接带动了全院优良学风的形成,学院团委也获得了‘甘肃省共青团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荣誉称号。

刘娟 老师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生辅导员,她刚刚荣获全国第三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这个奖的得来尤为可贵,因为全省多所高校都报名参赛,但只有 刘娟 老师一人获奖。

刘娟 老师说,“于学生之中,自己永远是一名充满活力、富有热情与激情的‘斗士’。当学生遇到危险的时候,自己就是110;当学生遇到险情的时候,自己就是119;当学生遇到困惑需要咨询的时候,自己就是114;当学生不舒服的时候,自己就是120。只要学生有需要,自己都会抛开一己私利,奋不顾身地和学生们在一起!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一个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的辅导员, 刘娟 老师已习惯将水的至真至纯、泽被万物的品质与自己所从事的神圣职业联系起来。日复一日的积累、年复一年的酝酿,织就了润物无声般的爱心与责任。

12级葡萄酒专业本科班的李楠同学是葡萄酒学社的负责人,她以自己是一名食科学子而感到无比自豪。她说,“从三个方面你能切身体会到学院‘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一是以学生公寓为阵地的社区化管理,二是利用新媒体广泛开展的班级团支部虚拟社区,三是持续开展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她曾是学院“爱驻夕阳”关爱空巢老人志愿团队的一员,这个团队获得了“首届甘肃省青年志愿者行动项目奖”。对于葡萄酒学社,李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葡萄酒学社作为一个兴趣的大家庭,不仅让我拓宽了专业视野,也让我感受到了葡萄酒所承载的高雅艺术与无穷魅力。

研究与服务良性互动,有机整合社会资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如果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受到威胁。

近些年来,“瘦肉精事件”、“毒血旺”、“牛肉膏”、“染色馒头”等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禁使人们再三思索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阀”,而这也恰恰是所有食科人最为关心与关注的问题。

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富民指出,“高校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以服务求创新、以服务求发展’的战略思维。学院大力发挥人才智力优势,紧扣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学科研究方向不断凝练与总结,努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全力做好食品大文章,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食品学院在读研究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导师的seminar(小型研讨会)”。副校长、食品科学与工 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导师毕阳说,“面对同样一件事情学生是怎么想的,老师又是怎么想的?在seminar讨论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呢?毕校长的秘笈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多鼓励、多激励;二是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所谓的锻炼,除了每周例行的seminar学术讨论外,还包括实验室做项目、企业实习以及参加学术会议。“这一开放式、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挖掘脑海中“问题意识”的源泉,培养严谨的、务实的、肯钻研的学术精神,让学生早日担当起历史的使命与时代的重任。”

据统计,学院承担了甘肃省80%的食品类研究项目。“十二五”时期,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4项、国家自然基金16项、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项、农业部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1项、国家星火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3项……这些项目的中标,无疑是学院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的最好佐证。平均每两名教师就获得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并且还以青年教师居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抚今追昔,更好前行。食品学院建院20多年来,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 4600平方米 ,仪器设备1030台(套),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学院与美国等十多个国家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科研与教学协作关系,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学院还与莫高股份公司、临夏清河源公司、华羚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长期保持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60余项,开发牛羊肉、乳制品、果蔬加工制品、小杂粮等系列新产品百余种,签订技术开发与转让协议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为企业培养了大批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了再培训。800余人次接受了培训,推广科研成果52项,新增产值上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赢得了良好声誉。

 

记者后记:

师者若水,怀海纳百川之胸怀,存百折不回之毅力,汇涓涓细流,润殷殷学子,成江河湖泊,浩浩汤汤,薪火相传,永续发展!这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接力赛,赛场上,接力棒在不断传递着但其精神却一脉相承,步步飞跃,只求拼得撞线时的掌声与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