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耄耋老人创业40年做小吃:从扁担吱扭到精装店

26.12.2018  06:23

  

  甘肃兰州一家经营40多年甜食店内的扁担,之前养家糊口,现在已成为一大家人的传家宝被珍藏。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25日电 (张婧)“灰豆子喽,甜醅子喽,好吃还不贵呦……”81岁唐启君回忆40年前和老伴创业时的吆喝声感慨道,早上四五点天还没亮,他们就起床生炉子,添煤球,安置大锅煮豆子、做甜醅。

  甜醅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之一,用燕麦或青稞制作。在甘肃兰州、天水等地都能看到独特的民间小吃“甜醅”。

  唐启君坐在收银台旁,虽着装朴素,但精气神十足,偶尔遇上收银员忙不过来时还会起身招呼,她和点餐食客简单交谈,碰上熟人也有说有笑,“今天天冷,来一碗热冬果暖身子吧。

  

 图为81岁创业老人唐启君在后厨检查小吃炖煮情况。 张婧 摄

  早年间,唐启君和老伴杜维成二人走街串巷,杜维成挑着扁担走在前面,担子被擦得明亮,在他肩上吱扭吱扭上下晃悠,前后两个竹筐装满小吃和碗勺,甚至还横跨着条桌条椅,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支起摊点以供食客坐下来品尝,唐启君则跟在后面一路吆喝。

  说话间,唐启君脱掉手套,伸展两只干瘪又布满皱纹的双手,指着皲裂处,捂着嘴说:“年轻时徒手捡煤球留下来的,现在怕被人笑话,见人就戴着手套遮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第一间10平方米的店面。”唐启君说,店里摆了几张桌子凳子,铺面简陋,但有个小厨房,当时就增加了热东果、热晶糕、粽子、元宵等特色小吃品种。

  唐启君说,当时正是他们立招牌的时候,无论1985年扩建店面,还是2000年搬迁换址到如今百平方米的精装店,他们始终坚持原来的味道,唐启君称之为“老兰州”的味道。同时,店内摆放四人食餐桌10张左右,墙面干净且悬挂字画。

  “小吃从最开始一碗1角钱到如今一碗6元钱,价格涨了,顾客越来越多。”唐启君也从年轻时的后厨“一把手”成为现今盯在收银台旁的“监工”。她突然板着脸说,“要是碗里剩的东西多,我就要问大厨原因,是甜度不够还是火候不当……”这样,老顾客才不会丢,新客也才能成为回头客。

  卖灰豆子起家的唐启君凭借多年不变的制作技艺,做得灰豆汤豆绵汤糊,风味独特。1989年甘肃省商业厅授予她老伴杜维成“金城灰豆王”的称号。

  

 图为现今唐启君经营百平方米精装店面,前来品尝小吃的顾客络绎不绝。 张婧 摄

  5年前杜维成过世,老两口经营多年的店面交由女儿打点,唐启君闲来无事就到店里把质量关。店内食客进进出出不停变换,唯独不变的是墙角处立着的一根扁担。“这就是老杜挑过的那支担子,当年养家糊口,现在看来已经结出丰硕成果。”唐启君指着那根绑着大红花的扁担说,这也成为他们家的传家宝,让子孙后代“不忘昔日苦,珍惜今日甜”。

  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相对匮乏,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兰州街头兴起各种小吃,有固定摊位卖餐食的,有推车卖瓜子和炒花生的,也有扁担竹筐卖小吃的……多数没有桌椅,食客们围绕摊主端着碗品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人选择进城务工,生活逐渐宽裕加上市场需求,街边各种吃食开始移向店铺经营。

  上世纪80年代,兰州市个体饮食业机构数为540个,从业人员700余人。兰州市统计局商贸处处长袁得瑜介绍说,预计2018年全市餐饮业营业额总量近300亿元,同比增速15%。

  袁得瑜表示,新常态下,兰州市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15年以来,兰州市商贸四行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餐饮业从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总体保持高速增长,增速较为平稳。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