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治理保“平安”——平凉崆峒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纪实
通讯员 王鸿
4月3日,65岁的市民赵存林和往常一样一边在南山生态公园健身,一边观看法治文化广场的普法宣传牌。“现在是法治社会,不学法可不行。这个广场修得好,让我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学到法律知识,我现在法治观念强多了。”赵存林说。据了解,像这样的法治文化广场,崆峒区已建成21处。
平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幸福安康。去年以来,崆峒区以创新社会治理为主线,着力从转变理念、机制、方式等方面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管理之路。该区先后被省综治委授予全省“平安县区”称号,连续五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综治工作先进县区”、“全市维稳工作先进县区”。
为抓好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崆峒区建立了由区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副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全区49个综治成员单位一把手担任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乡镇街道组建了20个社会服务管理中心,配备了252名村(社区)综治信息员,建成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站)186个,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将城区划分网格单元226个,将社区划分为164个“单位院落”,建立了社区党组织、“单位院落”管理员、楼栋长、单元长和信息员“五位一体”管理体系。
“社会管理的难点在基层,只有通过整合资源、重心下移、夯实基础,才能使社会管理根基不断巩固,力量不断壮大。”崆峒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景春说。
近年来,崆峒区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和主动进攻态势,完成了全区16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依托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在区内建设安装视频监控点420处670路,视频监控达到了全覆盖。在广场、南门什字、解放路、广成路4个城区中心和东西两个出口设置了移动警务室。建立了群体性事件预警、联合指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机制,不断完善街面、社区、单位、视频、警务、社会“六网”防控网络体系,重点加大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交通运输、消防、大型活动安保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积极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全面推行“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信息管人”工作模式,突出社会特殊群体、犯罪高危群体和城市边缘群体“三大群体”源头管理,想方设法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和就业问题,实现了不脱管、无漏管。深入开展“平安走廊”、“平安建设示范工程”、“平安寺观”等创建活动,全区建成平安建设示范点38个,平安单位335个,全区城区技防覆盖率达到85%以上,农村技防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为深化平安建设、促进社会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前些年,村民之间经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纠纷,村干部成天忙于劝架。近两年,村上建立了调解组织,平安宣传进村入户,群众法制观念增强了,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事件少了,村里治安也好多了,家家户户都千方百计致富奔小康。”近日,谈到平安建设带来的好处,崆峒区花所乡光明村党支部书记朱鸿锴说道。
在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下,崆峒区将法律宣传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作为前置工作,将稳定风险评估作为上项目、作决策、搞活动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严格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可控性“四性”评估,健全完善了事项公示、收集民意、预测化解矛盾、分析论证、作出结论、全程稳控的“六步”工作法,实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在区、乡和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两个全覆盖”。推动重大社会矛盾集中化解,严格落实信访工作“四定三包”责任制,在重要节会、敏感时段和征地拆迁会战等关键时刻,及时召开重点信访案件交办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度会、信访联席会和稳定风险研判分析会议,有效化解项目建设、征地拆迁、劳资纠纷、教育医疗等民生类、涉众型矛盾。2014年,全区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0件568人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638件,调处化解635件,调处率达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