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红牛首获出口配额可实现直接创汇
原标题:平凉红牛首获出口配额可实现直接创汇
中国甘肃网2月4日讯 据平凉日报报道 (记者 姜慧仁) 2月2日,记者从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了解到,2015年甘肃省商务厅给平凉市红牛集团的雄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供港活牛出口配额500头。这是我市活牛首获出口配额并取得供港“通行证”。
据介绍,此次供港活牛出口是继“平凉红牛”成功注册全国首例活牛类证明商标,并入选甘肃省著名商标后又一大事喜事,标志着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中高端市场的认可,并在全国的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获出口配额,对加快把平凉建成养、加、贸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市坚持平凉红牛产业主导地位不动摇,持续抓产业、强基础、兴科技、扩规模、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产业基础逐步夯实,科技应用日益加强,牛产业质量效益逐步显现。通过发挥基础、区位等优势,坚持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和适宜区全覆盖战略,着力推进牛产业集中突破,牛产业养、加、贸一体化经营框架基本形成,产业地位和优势逐步稳固,已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市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14.3万头和41.3万头,居全省农区第一位;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9.5亿元,以牛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3%。
据市农牧局总经济师、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陈富国介绍:近年来,我市在发展产业优势基础的同时,还积极利用科技创新提动力,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工程。通过实施适合平凉肉牛种质资源的肉牛杂交生产模式,年冻配改良保持在20万头以上,年产活犊牛15万头以上,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了生产性能和效益;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探索建立了适合平凉饲草料及肉牛资源禀赋的肉牛精准化阶段式目标品质育肥技术体系,为成本控制和精细化饲养提供了工程性、系统性支撑技术。育肥全过程日增重达到1.29公斤,出栏年龄缩短至18-20月龄。肉质细嫩多汁,肌肉大理石花纹丰富。经测定,育肥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和44%,优质及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17.7%,(其中,高档肉块产量占活重的8.1%)。牛肉中20碳5烯酸(EPA)、22碳6烯酸(DHA)及共轭亚油酸(CLA)等功能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比值明显改善,牛肉品质优良,可与“日本和牛”、“韩国韩牛”相媲美,具有进军国内外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
与此同时,通过类群选育工程培育了平凉红牛新类群,以面上的肉牛品种改良为抓手,大力开展了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与推广,形成了改良群、选育群、核心群梯度发展的态势,逐步形成了“平凉红牛”新类群,表现为被毛红色、体格较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骨骼粗壮、肌肉发育良好、适应性强、性情温驯的肉牛杂交类群,以皮质厚韧,出肉率高、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沉积均匀、大理石花纹明显而著称。经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牛改良中心等国内首席肉牛产业专家组鉴定认为,“平凉红牛”杂交类群所产牛肉在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颜色及风味口感上,已达到生产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
据调查,自2000年以来,平凉红牛活牛出口达到6000多头,但均是利用陕西、上海、江苏等省市的活牛出口配额,不仅使活牛出口效益受到影响,而且所得外汇也是由配额地结算留用,致使我市外汇流失。随着我市牛产业的发展,同时经过我市多年努力,在牛产业步入新常态背景下,首次获得直接出口配额,实现“平凉红牛”直接出口创汇,这充分说明,过去平凉牛产业的洼地价值优势将会进一步被开发,平凉红牛在回归正常的市场价值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