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步前行

03.05.2017  23:27
  平凉,一座把绿色写在黄土高原上的生态文明城市。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平凉市不断刷新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的新纪录——到去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到了516万亩,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了285万亩,分别比5年前增长了18.9%和54%。在平凉市绿色成绩单上,书写着荣获“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市”和全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的佳绩。
  地处黄土高原的平凉市,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生态十分脆弱,加上农业人口多,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十分艰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后,平凉市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为支撑的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兴林富民战略目标,逐步走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平凉市积极寻找发展的有利条件——全市宜林荒山荒坡荒沟多,干部群众不仅绿化愿望强烈,而且有着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传统。为此,平凉市历届领导以加快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民生为己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涌现出了全国绿化先进县泾川、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灵台、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和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庄浪等一批县(区)。
  去年,平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有大变化、三年见成效”与“造林面积和财力投入翻番”的发展新思路,立足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和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全年完成城乡造林52.4万亩,其中完成生态造林34.6万亩,投入资金1.5亿元,实现了造林面积和资金投入“两个翻番”的目标。
  平凉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平凉市把发展现代林果产业、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品牌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建设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发展山地果园、林下种养、森林生态旅游和苗木繁育,不断扩基地、抓管理,建龙头、创品牌,提质量、增效益,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形成了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市场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格局。
  平凉市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果品适宜区全覆盖发展战略和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战略目标,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建设全市四大基地、培育四大产业的重要内容,采取强有力措施,锲而不舍地抓,整乡整村地扩,常年四季地管。每年,市、县(区)统一规划,列支专项资金,采取“行政+技术”双包责任制,各级干部抓点示范,以每年20万亩以上的新植速度扩张。
  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画卷在黄土高原上徐徐展开。灵台县通过招商引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打造出了平凉市首个高标准矮化密植苹果园,采用新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实现了“满月”开花,当年结果,丰产期每亩产量5吨的目标。“海升模式”带动了泾川、静宁等县一批苹果生产基地。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静宁县把提质扩规模作为突破口,使全县苹果面积得到大幅度扩张。近年来,静宁苹果的价格连续高居全国之首,全县有15.4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苹果在为民生财的同时,也造就了静宁的秀美山川和美丽家园,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静宁县林业局局长靳建喜说:“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10多年来,年均降水量增加了5-10毫米,有效改善了全县的气候环境。”去年,全县苹果总产量72万吨,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472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去年,平凉市果品产量达到182万吨,产值7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2817元,果品出口创汇3290万美元。林果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地增绿和农民增收的明显变化。庄浪、静宁两个果业大县,初步实现了生态脆弱县向生态大县、梯田大县向产业大县、国家贫困县向富裕县三个转变。与此同时,平凉市以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和发展林下经济为重点,全力培育示范典型,抓林下种养扩面增量,使林下经济呈现出“”景广阔的局面。
  泾川县通过实施每个乡镇树种改优、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三个一”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农户和社会人士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产业,建成了高平镇塬边、城关镇东庵村等10多处树种改优示范工程。崆峒区充分依托中心城市的优势,先后在北部干旱山区建办了一批林下养鸡场,年收入均在30万元以上。灵台县批次生产万只以上林下生态鸡养殖场达到23家,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将达到2亿元以上。庄浪县把梯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通过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林业,积极流转林地,建起了生态综合开发点和生态鸡养殖合作社,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同步前行的道路上,平凉市正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目标,努力打造成天蓝、山绿、水清、土净、民富的生态宝地。(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