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携手共筑小康梦

10.08.2015  13:55

  泾川县创新帮扶模式,把精准扶贫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引导致富能人、在外成功人士等先富群体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其中,进一步壮大了扶贫攻坚力量,延伸了精准“滴灌”管网,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了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新型经营主体走、新型经营主体带着贫困户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需求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致富能人带动,壮大扶贫力量

  马福荣是太平乡寨子洼村的一位回族群众,他家原来住在偏僻落后的半山上,异地搬迁项目实施后,马福荣在塬上盖起了小康屋,新修了暖棚牛舍。

  “我想养牛,但盖房时借了几万元的账,手头一点儿钱也没有。”住上新房的马福荣又犯愁了。没钱买牛,咋办?同村的养殖大户马海军得知马福荣的难处后,主动申请结对帮扶。他们签订了投牛还犊协议:马海军将自己养殖场里的3头母牛赊欠给马福荣,两年之内,这3头牛所生的牛犊按市场价返还给马海军,用于抵顶当时所欠的母牛价钱。

  “两年下来,我一分钱没摊,还净落了3头母牛,按现在市场价,3头牛就是2万多元的收入。”马福荣笑着说,有这几头牛,以后滚动发展就不愁了。

  投牛还犊,不光解决了马福荣的产业发展难题,也为马海军解除了后顾之忧。马海军说,把基础母牛投给邻里乡亲,就近回收牛犊,降低了运输成本,我一门心思进行育肥销售,和以前相比,投资成本减少了3万多元,而收入却增加了5万元。和马海军签订投牛还犊协议的除马福荣外,还有本村的其他9户贫困群众。目前,泾川县共有2191名先富人员像马海军一样与2630户贫困群众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契约、协议等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这些从农村摸爬滚打出来的致富能人不但熟悉农村,还有一套丰富的致富经验,加之对身边农户情况又深入了解,帮扶就能更加有的放矢。”泾川县委书记李全中说。

  龙头企业引领,拓宽致富门路

  在深化“先富帮后富”助推精准扶贫过程中,泾川县还鼓励和支持县内外的民营企业与贫困户“结亲”,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产销服务,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

  新疆大湾公司是一家资产数十亿,业务横跨新疆、甘肃、陕西多省的集团化大型民营企业。2013年投资6亿元,在平凉建起了新阳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今年,新疆大湾房产集团公司与泾川县高平镇政府牵手,正式签约了精准帮扶项目协议。大湾公司总经理李利涛说,公司将依托旗下的平凉新阳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当地苹果产业提供市场平台,通过减免市场销售费用等形式,让当地苹果远“嫁”外地。

  丰台镇是泾川县北部塬区苹果种植大镇,但由于镇上的气调果库少,农民把苹果摘下来,就码到地头上,等客商来收,价钱客商说了算。泾川永鑫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张怀成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成立了陇源果业有限公司,在张观察村里修了一座气调库,并建成了一条塑料果品周转框生产线。在果品收获季节,他将果品周转筐免费发给村民,让他们严格把苹果按“70”、“75”、“80”的直径等级分装,以此提高果品身价。今年,张怀成又投资20万元牵头成立了农缘果品专业合作社,把本村的群众吸纳进来,还把全乡500多户群众吸收到他的合作社中来,为社员统一提供农资、技术和信息,将来统一定价。他还和农行衔接安装了“四融”一体机,注册了电子商务平台,帮着乡亲们在网上卖苹果,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双线”销售。龙头企业带着群众闯市场,不仅让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在市场中掌握了主动权,而且企业也得到了发展壮大。目前,全县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建成红富士苹果产业基地2.2万亩,建成养牛小区8个,发展苗木1800多亩。

  土地入股分红,激活生产要素

  高平镇三十铺村虽地处高太路沿线,但这里群众居住七零八落,以山地为主的地理条件致使村子贫困面大,全村目前还有96户339人尚未脱贫。为了让这些有致富产业,但缺劳力、缺信息、缺资金的贫困群众真正实现精准脱贫,高平镇和县委办在精准包抓、因户施策的基础上,积极动员三十铺村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史泽红回乡发展。去年底,史泽红注册了润泽果业公司,今年和17位贫困户签订了土地流转承包协议,将55亩因缺资金、缺劳力而无人照管的果园流转过来经营管理。“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我以投资入股,幼园期间的投资全部由我负责,群众在果园里劳动我也给付报酬。”史泽红说,果园挂果后,除过当年投入,纯收入按四六分成,农户可分得60%的收入。借着流转土地经营果园,史泽红获得了200万元的贴息贷款,他计划今年投资800万元在村上建一座5000吨贮存能力的气调果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果品附加值,带领贫困群众取得更大的收益。

  目前,全县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试点为契机,采取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形式,引导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经营承包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累计流转9.6万亩,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个、家庭农场2个,使贫困乡村、特困群众在双联行动中培育起来的富民产业得以壮大发展。

  记者 赵永刚 罗保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