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沪知青支援平凉建设60周年联谊会在平凉举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喜今日,黄花晚节香。5月11日,津沪知青支援平凉建设60周年联谊会在平凉宾馆举行,来自天津、上海、海南、深圳、兰州等地76名白发老人欢聚一堂,回忆往昔岁月,畅叙学友之情。
上世纪50年代初,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一大批热血青年告别了津沽、告别了黄浦江,义无返顾地踏上西行的列车,辗转来到甘肃。其中有450多人留在了平凉,他们都是高、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20岁出头,在平凉师范经过中师速成班培训后,被分配到平凉专署下属的平凉、庆阳两地及宁夏隆德、固原等县任教。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共赴时艰,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毅然离开亲人、离开繁华都市,走进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也走进了坎坷跌宕的人生。当时,平凉教育的基础非常薄弱,条件非常艰苦,有的农村学校还设在破庙和窑洞里,面对“土台子”、“泥孩子”,他们不以为苦,勤奋工作,成为平凉教育战线上的一股新生力量。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时代的苦难,一些人选择返回津沪,一些人选择了留下来。这一留,就是半个多世纪,就是一辈子,他们的儿孙也成了地地道道的平凉人。
“60年前,您们怀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无怨无悔选择了支援大西北,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贫瘠的黄土山梁,扎根西部,爱洒陇原,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青春颂歌......”今天,这些老人用颤抖的声音诵读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发来的慰问信,追忆往事,怀念学友,眼里噙满了泪水。
市委常委、副市长吕同舟在联谊会上致辞,传达了平凉市委市政府和平凉人民对老知青的问候和感念之情。他说,津沪知青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平凉文化教育工作者应该汲取和传承的精神财富。希望可亲、可敬、可爱的津沪知青继续关注平凉教育,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老知青们表示,平凉是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挥洒过他们青春的汗水,寄托着他们难忘的回忆。今后要继续加强和平凉的联系,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供稿:平凉市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