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庄浪:一个养牛户的致富样本

02.04.2015  15:59

  原标题:一个养牛户的致富样本

  清晨7点,天蒙蒙亮,干冷的微风中,郜军珠打开牛棚大门,给37头牛添喂草料。5年前还是“北漂”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竟能成为家乡知名的养牛大户。

  郜军珠是甘肃省庄浪县石阳村人。庄浪地处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黄土高原的山大沟深、酥脆的土层以及干旱多灾的恶劣气候,曾经让当地人一直在温饱线上下挣扎。经过这些年的扶贫,乡亲们的日子怎么样了?记者入住农家,夜探扶贫经。

   颠覆贫困县印象

  等高线,沿山转,甫进庄浪县境,盘陀路走得人头晕。

  听说石阳村曾是贫困村,记者下意识就想到:破败的土坯房,一推就能倒的矮泥墙,满脸“沟壑”的老人愁眉苦脸……

  到达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人颠覆了贫困县的传统印象:村里的硬化路面干净宽敞,路旁每隔十几米就有太阳能路灯;村头是几百平方米的综合广场,一侧是幼儿园,一侧是文化舞台。

  这些会不会是面子工程?记者带着疑问来到郜军珠家——来之前听说他家靠养牛脱了贫。

  一进小院,屋新瓦亮,干净宽敞。正赶上吃饭时间,荞麦面的香味扑鼻而来。郜军珠的妻子石冠军打开正屋的吸顶灯,大伙坐在沙发上,边吃边聊。记者一时恍惚了,这哪儿是贫困县啊?

  去卫生间洗漱,灯光一亮,嗬!抽水马桶、明净的化妆台,显示出主人家境的殷实。头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显示温度足足有97摄氏度,还好淋浴器可调节水温。“热水器是政府给免费装的。过去我们自来水都喝不上,现在洗洗涮涮能用热水,方便得很。”石冠军说。

  大门边的一间小屋,堆着半屋子晒干作为燃料的牛粪。婆婆王喜琴正在铲牛粪,以备晚上烧炕。上炕睡觉时,屋子里烟味有点大。“平时不会有这么大的烟,今天婆婆见来了客人,估计牛粪烧多了。”石冠军说。

  炕太暖和了,记者只得把腿伸出被子,心里寻思着:这户养牛人家条件挺牛的,经历过什么样的蜕变呢?

   曾经北漂卖早点

  熄灯之后,躺在炕上,石冠军和记者聊起了养牛经。

  养牛并不轻松,“前几天有头母牛要下崽,大牛小、小牛大,我俩特紧张,夜里能惊醒五六次。后来是叫了9个人一起把小牛给拽出来的。接生折腾了一个小时,全身都是牛的羊水,还得先确认小牛能吃上奶,才能去把衣服换了。”说到这,石冠军翻了翻身子,“不过能看到小牛平安出生,慢慢长大,挺有成就感的。”

  辛苦是辛苦,但回报也不少。从架子牛买进,到精心育肥,“村里防疫站的技术指导员经常过来,有啥不懂的随时都能问。”石冠军说,尽管去年牛肉行情不太好,家里还是能有3万多元的纯利润。

  这样的收入放在几年前,根本不能想象。2003年,为了赚钱养家,石冠军告别了刚刚学会走路的儿子,随丈夫一起来到北京打工。北漂的日子里,石冠军卖过早点,干过印刷,还在兽药公司打过工。到了2011年,因为挂念家中老人的身体,再加上孩子在京读书不方便,夫妻俩决定回家。

  “刚回家就赶上农闲,不知道能做点啥,很迷茫。”石冠军说,恰好政府开始引导当地农户养牛,当地有名的良种牛——平凉红牛。

  2012年,甘肃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简称双联)工作铺展开来,40多万干部结对帮扶67万贫困户。庄浪是甘肃省省长刘伟平的联系点,确定了“牛果富民”即饲养红牛、种植苹果的产业扶贫思路。石冠军家的日子、整个石阳村的面貌也从那一年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扶贫的驻村干部来家里问要不要养牛。”听说政府有各种优惠政策,不用愁资金、技术有人教,石冠军和丈夫觉得,“这么好的事,当然要做。”当时很多村民都想参与,可因为规模化养殖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先期就要贷款几十万,很多人选择了观望。石冠军和丈夫是全村第一家报名养牛的积极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