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转侧记

12.10.2015  12:57

  原标题:授人以渔拔穷根

  ——平凉市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转工作侧记

   为农民免费“充电”

  金秋十月,静宁迎来了果品收获的季节。走进威戎镇武家塬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苹果园,火红的苹果像一个个小灯笼一样缀满枝头。

  “栽树要管,吃得要饱,穿得要暖,科学修剪,一年定杆,二年修剪,三年拉枝,四年开花,五年丰产。”

  威戎镇武家塬村70岁的武辩文看着满园的苹果笑呵呵地对客商讲着他的“果经”。武辩文说,由于过去不懂果园病虫害防治,自己是“剪的枝多,抽的条多,拉的柴多,烧的钱多。”

  说起“务果经”,武辩文打开了话匣子,“要说务果,最重要的是剪树和防治病虫害。树形不好,影响苹果的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做不好,轻则果子减产、果品质量下降,重则毁树毁园。”武辩文说,他从1994年开始种植果园,1999年园里的果树染上了腐烂病,由于没有及时防治,最后十几棵果树不得不砍掉,为此他心疼了好一阵。此后,武辩文积极参加市、县举办的培训班,一心跟着农艺师学习果园病虫害防治知识,还把培训班上学到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一条条地总结成谚语。现在,武辩文自己也成了有证书的农民技术员。

  9月11日,平凉加豫月嫂护理公司经理马玲霞带着公司培训部的老师来到崆峒区寨河乡和花所乡,先后举办了两期家政服务员培训班。这家公司承接的是崆峒区人社局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项目。马玲霞告诉记者,9月份公司举办了3期培训班,共培训了900多名家政服务人员,为农村贫困妇女开辟一条就业渠道。马玲霞说,农忙过后,培训过的家政服务员就开始上岗,保姆每月工资1800元至2200元,护工每月2000至3000元,月嫂按星级每月工资3000至5800元。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就业创业、人力资源开发等重要职能作用,把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和劳务输转作为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产业发展到哪里就培训到那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全力推进建档立卡和培训、输转实名制等工作。人社部门充分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积极主动与农牧、扶贫、教育、妇联等部门加强联系,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分层次、分类别确定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我市贫困家庭劳动力中青壮年劳动力较多、男性劳动力较多、文化素质偏低、技能素质偏低的基本特征,各级人社部门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技能提升和培育一批劳务带头人、打造一批劳务输出品牌上。以青壮年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两后生”、农村致富带头人为重点,扎实推进就业技能、“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劳务品牌等七类培训。今年前9个月,全市共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40453人,占年计划52000人的77.8%;完成技能鉴定10036人,占年计划13500人的74.3%;全市共支出职业培训补贴593.2万元、技能鉴定补贴299万元,占全市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14.74%。

  走出家门创富路

  水洛镇新兴村的柳国恒在县城买了新房,妻子带着儿女在县城上学。

  “一定要让娃娃把学上好,现在的社会没文化可不行。”在北京打工的柳国恒对妻子叮嘱。

  今年36岁的柳国恒在北京的建筑工地上干架子工已经十几年,现在每月收入6000多元。柳国恒告诉记者,以前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刚出去那几年没挣到钱,因为没技术,时常找不到活儿。后来县上组织劳务输出,对像他这样的人进行了培训,然后跟着老乡再去北京时,活儿好找多了,工资也比以前高了。十多年前结了婚,他带着妻子一同在北京打工,去年他们用打工积攒的钱在庄浪县城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后,妻子回来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打工不但让我们生活上富裕了,而且也开阔了眼界!”

  据了解,全市有农村劳动力134.78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48.38万人。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市、县区劳务机构和各类劳务基地的作用,采取政府搭桥、签订协议、企业订单、中介参与等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合作,围绕我市农民工相对集中的莆田市、深圳市等地区,以及周边省市用工需求,开展定向式输出服务,实现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出工种与发达地区需求的全面对接,进一步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同时,紧贴市内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主动做好招用工服务,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有规模、有影响、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1321个,培育年输转500人以上的劳务中介组织12个、劳务经纪人255个。输转贫困劳动力5.8万人,创劳务收入7.76亿元,分别占年计划4.78万人、8.52亿元的121%、91%。

  返乡创业展身手

  今年47岁的马玲霞就是返乡创业的生动“样本”。她从平凉市针织厂下岗后去北京打工,2002年在崆峒区南河道社区做综治工作。在社区期间,马玲霞参加了月嫂培训,成为平凉第一批月嫂。她悉心照顾产妇和婴儿,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赞誉。现在,马玲霞的加豫月嫂护理公司辐射7县区,建成了10家直营店,10家标准连锁店,公司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0家,管理人员41人,员工总人数515人,其中签约制员工人数达到116人。

  尚小荣是泾川县丰台乡西头王村村民,1992年他在玉门炼油厂一个工程队当小工,偶然被应聘到养殖场。在养殖场时,他觉得适合在农村发展养鸡,便开始自己钻研电路、搞设备维护,闲暇之余找机会和场里的技术人员交流,学习养鸡技术。从1992年到2002年,在玉门打工10年,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掌握了一套养鸡技术,2002年他回到家乡建起了两栋简易鸡棚,在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购买了鸡苗、饲料,养起1000多只蛋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2014年尚小荣的养鸡场产蛋300多吨,纯收入80多万。走进养鸡场两栋标准化的鸡棚内,两万多只母鸡“咯咯哒哒”地叫着,争相觅食,空气中没有明显的异味。据尚小荣介绍,他的养鸡场除了收鸡蛋需要人工完成,给鸡喂料、饮水、清粪全部是自动化操作,而且这个标准化自动鸡棚是他自己设计、修建的。

  看着尚小荣的养鸡场发展得越来越好,不少村民们也开始琢磨自己家如何致富。在尚小荣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有6户村民跟着他发展起了蛋鸡养殖,“刚开始是门外汉,我帮他们修建鸡棚、订购设备、买鸡苗……当然他们销售也不存在问题,我的鸡蛋卖到哪里他们的也卖到那里。”尚小荣说。

  村民刘宝元2008年在尚小荣的带动下办起了养鸡场。他说:“办养鸡场,就是要管理好,这样才能降低风险。不管是技术、管理、病情预防,还是鸡蛋销售,只要有问题,我就打电话求教。正是尚小荣的帮助,我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内行,2014年纯收入已经达到20万元,比我以前做小本生意强多了。”

  记者了解到,我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创业促就业实施办法》等文件,从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土地优惠等方面,对回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支持。这些“利好”的扶持措施,鼓励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情。截至目前,全市回乡创业农民工创办企业189户、个体经营3243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96万人。

  记者 柳静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