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破局“废气围城”:“伤筋动骨”间探绿色GDP

11.09.2019  18:50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11日电 (艾庆龙)“昔日,‘废气围城’的平凉,经过‘伤筋动骨’后,迎来绿色蜕变。”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双鹤介绍该市环境趋优态势时说,2019年1—7月份,剔除沙尘影响后平凉中心城区6项空气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1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5个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双达标。

  “绿色发展是当地第一位目标和要求。”平凉市副市长何瑞莲介绍说,为强化绿色考核导向,生态文明指标权重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20%,同时取消了灵台、崇信、庄浪、静宁4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图为平凉境内的5A级景区崆峒山。(资料图)

  近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发展成就巡礼”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平凉。平凉地处黄河中上游泾渭河流域核心区,较为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与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短板并存,以能源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有限的环境容量矛盾突出,生态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

  张双鹤举例说,2008年以前,该市峡门乡共有109座土立石灰窑,横跨20公里,造成该地长期烟雾弥漫、空气质量差,严重影响民众生活。

  为此,当地官方提出了“关窑不关产业、关小建大、关劣建优”的思路,在全面关停小土窑的基础上,依托峡门沟、上杨沟石料矿山资源建设了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炭资源开发、新型建材、皮革、造纸等工业产业。

  “关停小土窑,势必会影响民众收入,但唯有加快传统石灰产业升级改造,才能实现了节能减排和民众收入同步提升双赢目标。”张双鹤介绍说,面对民众质疑,官方引入以平凉新世纪建材公司为主的新型环保节能型企业,分两期实施建成了占地168亩,直径2米,高度24米的新型环保型石灰立窑4座24孔,单窑日产量80吨,年总产量最高达60万吨,直接和间接解决了峡门乡近千人的就业及生活问题,实现其双赢目标。

  同时,平凉官方立足改善民生,总结解决上述情况经验,引入平凉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平凉海螺),对填埋处理生活垃圾方式进行更新,避免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和地下水污染。

  “2014年11月建成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一年可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0万吨。”平凉海螺副总经理吴刚介绍说,生活垃圾经过气化焚烧技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吴刚表示,该技术与传统填埋处理、堆肥处理和垃圾发电处理方式相比,具有充分降解二噁英、没有异味扩散、固化重金属、建厂选址无特殊要求,环保控制标准先进及同步消化污水等独特优势。

  张双鹤认为,该项目采取企业投资建设,政府逐年购买公共服务的运营模式,实现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的转变,也为该市环境保护探索了“新路子”。

  “十一五”以来,平凉官方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61.46亿元,集中实施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小锅炉综合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累计削减11264.6吨化学需氧量、695.2吨氨氮、33429吨二氧化硫、33857.9吨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

  从“废气围城”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到“国家级生态市”,再到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平凉守护“绿色”同时探索突出煤电化、旅游、草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培育了智能光电、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